李治想要通過私下拜訪長孫無忌說通廢黜王皇後的企圖不出意外的落空了,即使李治已經做出了“皇後無德”的暗示,點撥長孫無忌自己已經在王皇後那裡知道了所有的真相,知道了長孫無忌在安思定公主和李弘被害案中隐瞞了真兇王皇後,欺瞞了自己這個皇上,但李治可以表示不在乎,希望長孫無忌能“懂”。
隻是沒想到反而是長孫無忌真的不在乎,他不在乎李治知道不知道真相,也不在乎李治的點撥,所以他最後“不懂”李治,也就沒有答應李治的“交易”的想法。
這是李治錯打了自己的如意算盤,他以為他的“威脅”會起作用,實際上的作用不能說沒有,至少讓長孫無忌皺了皺眉頭,所以在被長孫無忌以“皇後之位事關重大”推脫後李治隻能悶悶不樂的铩羽而歸。
在李治走後長孫無忌卻是馬上派人去請褚遂良,韓瑗,來濟等人到府上議事,一方面是因為王皇後對李治承認了自己的罪狀,這讓負責斷案的長孫無忌等人陷入了被動的局面,另一方面就是李治現在廢黜王皇後的心思,這兩件事都是足以影響朝堂局勢的大事,所以長孫無忌需要幾人商議此事。
褚遂良等人接到長孫無忌的召見後也是馬上過來長孫府,他們在聽到王皇後對李治招供的消息後也很是震驚,他們不知道王皇後為什麼會做這種自尋死路的事,可是王皇後這麼做無疑就證明前後兩次負責調查安思定公主,李弘被害案的褚遂良等人辦的是錯案、假案,長孫無忌不知道王皇後為什麼這麼不知好歹,居然會出賣自己,這最起碼說明了他們很失職,王皇後不是一個糊塗人,所以這就是她故意的,這是褚遂良等人的第一個結論,原因不明。
還有就是李治想要廢後的事,褚遂良馬上就否定了這個想法,他和長孫無忌的想法一樣,李治現在廢後必定是想要讓武如意做皇後,這是褚遂良絕對不想看到的事,且不說武如意過去的身份是先帝的才人,這是褚遂良一直耿耿于懷的地方,還因為褚遂良在安思定公主被害一事上和如意反目成仇,他最不希望如意做皇後。
韓瑗和來濟也是這個想法,他們和長孫無忌同為一派勢力,怎麼會不明白長孫無忌的想法,不讓長孫德妃是幹嘛的?還能讓這個武如意半路截胡?
褚遂良甚至不客氣的說道:“皇上自繼位以來一直好好的,也極為尊重諸位大臣的意見,就是因為先帝知道以皇上的能力不足以管理整個國家,所以安排了我等作為顧命大臣,如果沒有我們的協助皇上就像是小馬駒拉大車,隻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皇上愈發的一意孤行,固執己見,完全沒有了先帝的容言納谏,老臣以為問題就是出在這個武如意的身上,從她再進宮開始皇上就已經被她魅惑,開始胡作非為,現在更是妄圖沾染皇後之位,我敢肯定這絕對不是皇上自己的想法,而是出自武如意的蠱惑!”
隻能說褚遂良看人很準,他作為曾經的太子老師,也了解自己的學生李治,知道李治“能力有限”,想不出私下找長孫無忌說情這麼委婉的主意,那就隻能是武如意的主意,褚遂良也不得不承認自己這個當年的起居館“屬下”很聰明,不然自己也不會看上眼還舉薦到了皇上眼前,并且當年的兩個屬下,一個徐慧迷住了先帝,成了二品的充容娘娘,現在這個武如意迷住了李治,先是成為昭儀,後是成為賢妃,現在更是有望染指皇後之位,褚遂良絕對不允許這種事發生,不然他這個當年的舉薦之人隻怕在史書上會遺臭萬年了,褚遂良本身就是修史的人之一,他最看重自己的史上留名,這是職業病。
這也是長孫無忌叫褚遂良幾人過來的原因,事先知會他們此事,保證他們在朝堂上李治提出廢後的時候進退有據,立場統一,長孫無忌知道李治在自己這裡沒有達到目的,剩下唯一的辦法就是在朝堂上說起這件事,現在有了長孫無忌事先知會褚遂良幾人這件事,也就不怕李治在朝上提出這件事。
武母楊氏在進宮看望女兒的時候也知道了這個消息,這可是吓壞了楊氏。
自己的女兒有望做皇後?這是楊氏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尤其是在如意初進宮的時候,楊氏這個娘可沒少為女兒進宮落淚,認為是因為武士彟死的早和自己無能的原因導緻女兒決定進宮,她一直認為宮廷就是一個大火坑,楊氏不想女兒入坑,實際上宮廷也真的是一個大火坑,如意在宮中幾次經曆生死逃亡,每一次都隻是堪堪死裡逃生,距離死亡僅僅一念之差,也許如意經曆的這些事放在其他人身上早就命喪黃泉,比如劉賢妃,就算她的兒子李忠成為了太子又能怎麼樣?這就是深宮不留無名之人,上下高低皆已天定。
隻是楊氏沒想到自己的女兒反而在這樣的地方百折不撓,三出四進後宮,就這樣居然還一步一步從才人成為了昭儀,賢妃,雖然不是侍奉的同一個皇帝,但這不更顯示女兒的能力?但楊氏現在聽着女兒的話卻直接被吓得腿軟,因為就算楊氏再不知道朝堂局勢,也知道一位皇後娘娘的重要性,現在李治和女兒就要謀劃廢後的事,這是把長孫無忌視若無物嗎?楊氏笃定長孫無忌不會同意這件事。
并且楊氏也不同意女兒摻和到李治想要廢後的這件事中,女兒能有今天的一切已經是武家不得了的事情,就不要在得隴望蜀了,得罪長孫無忌可不是一件好事,楊氏想要勸退自己的女兒,但楊氏哪裡曉得自己女兒才是李治廢後的始作俑者,是如意為李治出謀劃策才有了這一次的廢後,楊氏還是不了解自己的女兒,也正是因為這樣武則天才會成為那個在曆史上讓所有人都意外的女人。
果然在此後的幾天内李治雖然幾次聯系長孫無忌都被監國大人顧左右而言他的轉移了話題,絕口不提李治廢後的事。
此時李治也看出了自己想要通過說服長孫無忌進行廢後的上策已經失敗,在事前如意和李治商量出了廢後的上中下三策,上策自然就是說服長孫無忌達到廢後的目的,這樣有了長孫無忌的支持,那廢後的不良影響最小,中策是通過朝堂的大臣商議廢後,如果能在朝堂獲得通過最好,但李治知道朝堂大臣們反對的可能性反而會更高一些,李治少不了和朝臣唇槍舌戰,所以這是中策;至于下策,就是李治不管朝堂大臣們同意不同意此事,李治都會不顧一切的廢後,可是這樣的話李治就怕會成為一個“昏君”,所以這是下策,李治不見得敢用,李治能選的就是上中兩策。
現在上策已然行不通,無奈之下李治隻能走中策的路。
可是廢後這種事不可能由李治在朝堂上開口,因為李治不能自賤身份和朝臣吵架,所以李治就需要自己的萬年嘴替,朝堂衆所周知的皇帝傳聲筒李義府站出來說話,由李義府來揭開這個話題,因此李義府提前就得到了李治的暗令,準備在第二天的朝議大會上說起此事。
隻是李治和李義府沒想到的是,第二天的朝議大會還不等李義府開口,一頂大帽子就被扣在了他的頭上。
李義府是李治的喉舌這是朝堂人所共知的事,長孫無忌自然也是知道,長孫無忌早就對這個幾次“破壞”李治和他關系的人看不順眼,并且長孫無忌也知道李治的套路,知道這一次李治想要打開局面還是需要李義府這個“先鋒”入場,所以就一直在注意李治和李義府的動向,既然李義府如此不知好歹,長孫無忌不介意給這個中書舍人一點小小的教訓。
所以在第二天的朝會的時候,還不等李義府開口說話,馬上就有禦使站出來彈劾中書舍人李義府縱容家仆在外橫行霸道,不遵律法,人證物證俱全,希望皇上對李義府治罪。
吏部尚書褚遂良也是馬上站出來證明此時一切屬實,已經經過了自己的調查,并且谏言皇上應該把中書舍人李義府貶為壁州刺史以儆效尤。壁州在今天的四川通江縣,山高水遠,放在唐代就是真正的“窮鄉僻壤”地區了。
在褚遂良之後又是接連站出來幾位大臣,都是在彈劾李義府。
這就是長孫無忌對李義府的“教訓”,他抓住了李義府家仆欺行霸市的事讓禦使參奏,打算直接把李治的嘴替發配到看不見的地方,這樣看李義府還怎麼在朝堂上多嘴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