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時,暮色降臨,窗外,月影遍地,樹影婆娑。
東廚的紙窗向外投射出暖黃色的燭光,一道婀娜的身影快速掠過。
宋槿儀将隔壁張大娘借的豬油放在桌上,那桌子上還擺着其餘滿滿當當的食材:她下午買的兩斤的生闆栗,還有叫小二扛來的一袋面粉,一筐雞蛋。
她各勻了一點出來。
将個頭飽滿的闆栗倒入鹽水煮開,然後撈出來切個口去皮,将金燦燦的栗子肉全部放入一個小碗中。
恰巧許若蘭也忙完手中的活,見廚房燈亮着,尋了過來,看見桌上的闆栗問道:“這是要做什麼?”
“闆栗酥餅。”她一面回答,一面将面粉和豬油攙着熱水在一個面盆中揉搓。
許若蘭撩起了兩隻袖子,說道:“我也來幫你。”
宋槿儀将手中的面盆給了許若蘭,加了些許白糖,說道:“那就麻煩若蘭姐将這一盆面活好,這一盆面用來做水油皮,我再去和一個面盆做油酥皮。”
她又拿出一個新的面盆,将面粉和豬肉揉成一團。
兩個面團均揉好以後,将闆栗用擀面杖壓成顆粒狀,加入細砂糖與豬油,揉搓均勻。
将水油皮按扁成圓形,并将油酥皮置于油皮中央,中間重複兩次擀平卷起靜置的這個過程,再将面團豎起并按扁成圓形,用擀面杖擀成中間厚四周薄的圓形面片。
再将餡料裹入捏緊收口,放在鍋中烘烤,表面刷上蛋液,最後再撒上白芝麻。
片刻後,酥餅成形,水油皮和油酥皮均勻複疊,那一層疊一層酥脆餅衣,輕輕地晃動着,上面抹的蛋液變得金黃油亮,加上白芝麻點綴,更是錦上添花。
最先聞到的是酥餅的香味,面粉的麥香味與豬油的肉香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宋槿儀拿出一塊酥餅,掰成兩半,酥皮的殘屑順勢灑下,絲絲縷縷的熱氣從中間往外冒出,栗子餡料如同紅薯一般軟糯。
她将手中遞給許若蘭說道:“這栗子酥餅和紅薯一樣要趁熱吃。”
許若蘭接過,她捏着酥餅的邊邊,咬了餅皮一口,又薄又脆,再咬第二口,那餡料如豆沙一般的口感,帶着栗子獨有的香甜味。
她與宋槿儀外出采買食材時一并在外面用過飯,本以為最多吃半個酥餅嘗鮮,誰知道吃了半個還想再吃。
這會是試做,為明天做準備,宋槿儀做的不多,她将酥餅又給了許若蘭一塊,盤算着留了兩個為明早當早飯,剩下四塊準備給隔壁賣豬肉的張大娘送去。
一是借了人家一碗豬油,為了還禮,二是搞好鄰居關系還是十分有必要的。
******
次日。
寅時時分,更夫敲着鑼沿街報時,這個時辰便是最後一次打更,更夫腳步不免加快,想早點回家睡個晚覺。
與他步伐相反,是推着攤子往前走去的商販,便是做着早食生意的人。
那篷布一支,推車一放,再生上火,稍過片刻,這冷清的攤子就變得熱氣騰騰的。
樵歌街,一家不起眼的茶鋪,門縫裡露出隐約的燭光,從門縫中窺探去,隻見三個人在裡面跑跑颠颠的。
宋槿儀一大清早就先将昨日的綠茶綠豆糕所需原料原模原樣備了幾十份,中間停手歇息,卻發覺天不知不覺地亮了。
宋槿儀望着門外濃郁的藍,如同被沾了水的毛筆一點一點暈染,變淡。
她享受着這一刻的歲月靜好,隻盼這日子平平靜靜過下去,雖說她離開了那龍潭虎穴的宋家,但她心中還是打着嘀咕。
她在外面生活的這些天,她零零散散地聽到關于宋家的事。
這宋家在雲州城,可是數一數二的富商,又與京都的皇商交情匪淺,背靠大樹,連官府都要給幾分薄面。
這樣一個地頭蛇找一個人豈不是易如反掌?
原主的後母可不是個心善的人,不會是故意放她走?然後挖了一個坑在等她吧?
她将手中的面團用勁搓揉着,若是宋家容不下她,雲州也容不下她,那她就多攢點錢,離這兒遠遠的。
許若蘭和店裡的小二都跟着幫忙,比她昨日做得快了不少。
這綠茶綠豆糕做起來不算費功夫,不到一個時辰,就做出了七八十分的糕泥。
許若蘭從櫃台上拿出七八個模具,都是昨日新買的,有桃花形,葉子形,方塊形……
她按着量,均等地分出來用模具拓印糕點。
而宋槿儀則是思量着接下來該做點什麼?
栗子酥餅做起來費功夫還要考慮出鍋的時間影響口感,她先做一些大耐糕和笑靥兒,這栗子酥餅就放到最後做。
一會再讓小二去東邊的鋪子賣點果脯,今日就能湊出個七八樣茶果子。
等後面生意好了,她再和掌櫃重新談一下薪資,到時候再準備多一點花樣。
宋槿儀算了算日子,馬上就是端午節了,到時候可以趁着時節做點新花樣。
這大耐糕是取個頭小巧的蘋果,削皮去核,制成果盒形狀,果盒内裝入棗泥及配料,表面用瓜子仁或杏仁點綴為花形,入籠蒸熟澆蜜汁。
小的時候在孤兒院,過年吃不起什麼大魚大肉,院長就買幾個便宜水果,變着花樣擺弄,當做小點心給大家過年。
後來她出去讨生活,學做點心時,有這麼一道甜點的做法與院長做得相似,就是這大耐糕。
這笑靥兒的做法就更加簡單,用油、面、糖和蜜做成笑臉娃娃一樣的面食點心,是古時就有的點心,古籍曾經記載:又以油面糖蜜造為笑靥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百端,如捺香方勝之類,若買一斤,數内有一對被介胄者如門神之像,亦省作“ 笑靥 ”。
等宋槿儀與許若蘭忙完,小二也提着四樣果脯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