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怎麼會有‘夫妻同心’的說法呢……潘警官,我們倆果真是天生一對。”徐清風輕笑了一聲,側眸望向潘念的眼神幽邃而又深情,“真巧啊,眼下我和你犯的,應該是同一個職業病。”
也就是說,他也持有和潘念一樣的想法。
一個警察,一個檢察官,多年的工作經驗促成了他們極其敏銳的職業感官。如果說一個人的乍然感覺可能隻是下意識想多了的意外,那麼兩個人同時想錯的概率就要明顯降低了。
潘念拎着帶給吳靖的祭禮的手不自覺地緊了緊,思緒當即迅速進入了各方面狀态全線拉滿的工作模式,客觀冷靜地低聲分析道:“我剛才想了下,這一束花出現的緣由可能有三種——”
“一,那束花來自新來的拜祭者,可能是我們、也可能是善水以前的朋友,直到不久前才知道善水的墓地所在,抑或是直到不久前才能親自過來給善水掃墓,他并不知道我們的默契,所以選擇了花店内通常都會有的萬能花束之一。”
“二,那束花來自過往的拜祭者委托前來代為拜祭的人,可能是因為委托人沒有囑咐清楚,也可能是因為受委托人忘記了,隻記得自己是受人之托過來幫忙拜祭李善水的,卻疏忽了送花會涉及到的這一細節。”
“三,那束花來自某位過去也常來的故人,隻是我們從未遇到過那人,在此之前也從未看到過類似風格的花束。”
“可能是單純因為時間不湊巧,我們一直沒有緣分遇見,也有可能……那人就是故意的。”徐清風的眸色暗了暗,“他有意錯開了會遇見我們的時間前來拜祭,并且算準了時間讓我們看不到他來拜祭過的痕迹,比如,白百合花束。”
“而那些在我們過來前總是會及時地被清理幹淨的拜祭痕迹,要麼是他自己或是安排其他人過來清理的,要麼是西辭墓園的員工定期清理去的。”
後一種可能無論對應的究竟是哪一種具體情形,都足夠讓人毛骨悚然。
潘念不由得深呼吸了一口氣:“你說的确實不無可能。”
“阿語姐搬去雲都後,每年回央京的私人行程都是有固定規律的,對此精心了解過的完全可以根據規律推測出李語今年回央京的大概行程。”
“但是這其中出現了一個變數,那就是阿語姐今年相較于以往早回來了。”
“還有我們。”徐清風思維無縫銜接地繼續推理道,“我們夫妻倆定居在央京,有空了就會過來看看善水,行程也沒有固定規律——如果那人想要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暗中拜祭善水,随時都有可能去看望善水的我們才應該是最大的障礙。”
潘念微微點頭,壓低聲音說出了自己的判斷:“那人應該在時刻關注着我們。”
那人他們很有可能認識,也很有可能就在他們的身邊,或者,在他們的身邊安插有足夠精密的眼線。
“一種可能性是,那人知道我們最近工作都很忙,所以就推測我們最近大概都沒有空過來看望善水。對于我們和阿語姐的提前到來,那人完全沒有防備。”
“還有一種可能性是,那人今天是故意在我們面前漏出馬腳的。之前他一直都藏得很好,從來沒有不小心讓我們察覺到他出現過的痕迹,由此可知,他不是一個粗心大意的人。”
“——可是,那人是為什麼僞裝隐瞞,又是為什麼要在今天故意向我們暴露自己的存在呢?他既然這樣子做了,那應該肯定有他的理由才是。”
隻是現在這些對于他們來說都還是個未知數。
“或許是因為到時候了。”潘念垂眸低聲道,仿佛是在自言自語,又好像是在一本正經地同徐清風交談,“現在,那人就算暴露存在,也已經沒什麼關系了。”
“很有可能。”徐清風果斷地點頭贊同,“不過,親愛的……”
駐步原地的徐檢察官默默地又環顧了一圈無人寂靜的四周,又擡腕看了一眼手表,語氣蓦地從正經低沉轉變為日常輕松,再次絲滑地接過話茬,轉換了話題:“這些我們回家再抽空詳談吧——我們再不過去,老吳恐怕要等急了。”
按照他印象中吳靖的那個活寶性子,即便他吳某早已是堂堂硬漢、英勇警官,至今死了都要十多年了,現在還會和善水這個晚輩“争風吃醋”也完全不無可能。
甚至有可能,因為死後閑得發慌,越長越倒回去了也說不定。
“……也是。”潘念高速運轉的大腦聞聲及時地中止了工作。
她擡頭徐清風和煦地笑笑:“走,我們先去看看老吳。”
吳靖喜歡能夠登高遠眺的地方,因此當初在為他挑選墓地的時候,成希平和徐清風他們特意貼心地為他選定了一個坐落于某個小山坡上的位置。
夫妻倆先前早已結伴來拜祭過吳靖多次,行至吳靖墓前快速地将墓碑及周遭區域都擦拭幹淨後就默契地各司其職——潘念給吳靖擺菜,徐清風給吳靖倒酒。
“老吳啊,我和潘念來看你了。”徐清風捏着潘念遞來的濕巾紙,給墓碑上燦然笑着的吳靖擦幹淨了年輕而又精神的臉龐,笑容裡滿是溫情與懷念,“現在可不是我故意把你叫老了。一晃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是真的到了要被人稱呼為‘老吳’和‘老徐’的年紀了。”
想當年,他們尚在大學裡讀書,宿舍内部常有的放松活動就是故意逗弄彼此,比如天馬行空地互相畫餅,再比如以年齡、成績、家境等這些在世俗眼光裡極具衡量價值的因素互怼抑或是互相調侃。
雖然隻有二十歲左右的年紀,但卻早已是彼此口中熟得不能再熟了的“老某”,美其名曰,幫忙提前熟悉一下彼此未來的通用社交稱呼,而且是通常應用于年歲資曆長或是事業有成時的那一種。
“有你最喜歡的醬牛肉、拌雜菜和花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