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其侯說:“列侯的爵位是由我這一代得來的,在我這一代丢掉,沒有什麼遺憾的。況且我終究不想讓灌仲孺一個人去死,而我一個人偷生。”
于是瞞着他的家人,偷偷出去給皇帝上書。
皇上立即召見他,他把灌夫醉酒的事情如實禀報,認為不夠判死罪。皇上認為很對,留魏其侯在宮中吃飯,說:“到東宮太後那裡把事情說明白。”
魏其侯到了東宮,極力贊揚灌夫的長處,說他因醉酒而犯錯,于是丞相用别的事來誣陷他。
武安侯也極力诋毀灌夫行為驕橫放肆,犯有大逆不道之罪。
魏其侯考慮這樣做沒什麼用,就揭丞相的短。
武安侯說:“天下幸好平安無事,我得以成為皇上的心腹之臣,我所喜好的是欣賞音樂、馳騁打獵、田園房舍。我喜愛的是歌舞演員能工巧匠之流,不像魏其侯、灌夫那樣日夜招攬天下豪傑壯士一起議論政事,對朝廷心懷不滿,不是仰觀天象,就是俯畫地圖,在東、西兩宮之間側目窺察,希望天下發生變亂,并要創建大功業。我竟然不知道魏其侯等人的所作所為。”
于是皇上問朝中大臣:“他們兩個人誰對?”
禦史大夫韓安國說:“魏其侯說灌夫的父親為國而死,灌夫手持戰戟沖進生死難測的吳軍陣地,身受幾十處傷,在全軍中名聲最盛,這是天下的壯士,沒有大的罪過,隻是因為醉酒發生争執,不足以借别的過錯來處死他。魏其侯說的對。丞相也說灌夫勾結奸猾之人,欺壓小民,家裡積聚了成千上萬的财富,在颍川專橫放肆,淩辱宗室皇親,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旁枝比主幹大,小腿比大腿粗,即使不折斷也一定會破裂’,丞相說得也對。希望英明的皇上裁決這件事。”
主爵都尉汲黯認為魏其侯對。
内史鄭當時認為魏其侯對,後來又不敢堅持意見。
其他人沒有敢回答的。皇上怒斥内史說:“你平時多次評議魏其侯、武安侯的好壞,今天在朝廷上議事,卻畏縮得像一匹駕在車轅下的馬駒,我把你們這些人都殺掉算了。”
說完就起身退朝進入宮内,去服侍太後用膳。太後也已經派人打探消息了,侍從把情況全部告知太後。
太後感到生氣,不吃飯,說:“現在我還活着,可是那些人都敢欺負我的弟弟,假如我死後,都會像對待魚肉那樣宰割他了。況且皇帝怎麼能像石頭人一樣不說話呢!現在幸虧皇帝還在,大臣不敢自作主張,假如皇帝去世以後,這些人還有能夠相信的嗎?”
皇上道歉說:“都是宗室和外戚的事,所以才讓他們在朝廷上辯論。不是這樣的話,這件事一個管刑獄的官吏就能解決了。”
這個時候,郎中令石建把魏其侯、武安侯兩個人的事分别向皇上彙報。
武安侯退朝以後,從止車門出去,叫禦史大夫韓安國和他一同坐車,生氣地說:“和你共同對付一個秃老頭子,為什麼這樣遲疑不決呢?”
韓安國過了很長時間才對丞相說:“您為什麼這樣不自重?魏其侯诋毀您,您應該摘下官帽解下印绶回到家中,說‘我以皇親近臣的身份有幸出任丞相,本來就是不稱職,魏其侯說的都對’。像這樣,皇上一定稱贊您懂得禮讓,不會罷免您。魏其侯一定會内心慚愧,關上門咬舌自盡。現在别人诋毀您,您也诋毀别人,就像商人、小孩、女人吵架一樣,為什麼如此不識大體呢!”
武安侯道歉說:“争辯的時候太性急了,沒想出這個辦法。”
于是皇上派禦史依據檔案查究魏其侯對灌夫所作的辯護,有很多與記載不符之處,屬于欺君之罪。
被彈劾後囚禁在都司空的監獄裡。
孝景帝在位時,魏其侯曾接受過遺诏,說“遇到不容易解決的事情,可以找個适當的機會向皇上發表議論”。
等到自己被囚禁,灌夫的罪到了被滅族的程度,事情一天比一天危急,大臣們都不敢再向皇上說明這件事。
魏其侯于是派弟弟的兒子上書說明這件事,希望能夠再次得到召見。
奏書呈上了,然而查對尚書保管的檔案中沒有先帝的這份遺诏。
诏書隻保存在魏其侯家裡,由他的管家所封存。
于是又彈劾魏其侯僞造先帝的遺诏,罪當判處斬首示衆。
元光五年(前130年)十月,灌夫及其家屬全部被處決。魏其侯過了很久才聽說,聽到後感到十分氣憤,患中風而癱倒,不吃飯,想要死。
有人聽說皇上沒有殺魏其侯的意思,魏其侯又開始吃飯了,也接受治療了,朝廷商議決定不處死他。
結果有诽謗魏其侯的流言蜚語被皇上聽到了,所以在當年十二月的最後一天在渭城處死了他。
這年春天,武安侯病了,總是喊叫服罪的話。
讓能看見鬼的巫師去給他看病,巫師看見魏其侯、灌夫一起守着武安侯,想要殺他。
最後他死了。他的兒子田恬繼承了爵位。元朔三年(前126年),武安侯田恬因穿短衣進宮,以不敬的罪名被廢去爵位。
淮南王劉安謀反被發覺,皇帝要求清查。發現淮南王前一次入朝,武安侯擔任太尉,當時到霸上去迎接淮南王,對淮南王說:“皇上還沒有太子,大王最賢能,是高祖的孫子,如果皇上駕崩,不是大王繼位還能是誰呢!”
淮南王非常高興,送給武安侯許多錢财。皇上從魏其侯事發時起就認為武安侯是不對的,隻是因為太後的緣故而已。
等到聽說淮南王送給武安侯錢财的事,皇上說:“假如武安侯還活着,一定滅族。”
太史公說:魏其侯、武安侯都憑借外戚的身份被重用,灌夫因為一時的決心而立功出名。魏其侯因讨伐吳、楚叛亂被舉用,武安侯的顯貴是靠着皇上剛即位太後掌權的時機。然而魏其侯實在是不懂得時勢變化,灌夫缺乏謀略并且傲慢無禮,兩人相互庇護,終于釀成了禍事。武安侯依仗顯貴而喜歡操弄權柄,借着一杯酒的怨恨,陷害了那兩位賢能之人。真可悲啊!武安侯遷怒于他人,壽命也不能長久。民衆不擁戴他,終于背上了罵名。真可悲啊!災禍就是這樣産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