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那邊賈政因母親的關懷心中倍感溫暖,暗自下定決心要在學業上做出一番成績。
史苗還不知道這種操作比苦口婆心勸解賈政上進效果更大。
賈政依着母親的安排去祖墳祭拜賈代善,而賈赦負責領着幾個妹妹,主理榮國府來到京城第一次過節大小事宜。
别看榮國府上回挂匾額時沒收别家的禮。
如今在大節氣上,榮國府和金陵各家都要護送節禮。
聖上将史苗封為超品诰命以後,榮國府上下自覺底氣就更足,人在不焦慮的時候,惹事生非率會降低。
當然也有賈政賈赦暫時不在一處,兩派互相角力的下人們暫時安分的緣故。
若非如此,那群狗改不了吃屎的東西,大大小小總要惹事。
甄家才聽說榮國府要送節禮,馬上就派了幾個穿着講究的辦事媳婦,将甄家早就預備的厚禮送了來。
可算找着送禮的機會的!
史苗聽聞甄家有人來,将原本在跟前說話請安的賈姝和賈敏都支走。
新的敕造榮國府正堂裡,隻有她和三四個丫鬟。
賴嬷嬷穿着她慣常喜歡的靛青色比甲,下面罩着一條褚色薄絲群,至于頭上的銀簪子也是花色素淡的款。
他們榮國府在守孝,從上到下都是素淨的。
賴嬷嬷引着三個媳婦進來。
“太太,這是甄家來送節禮的幾個媳婦。”
史苗表現得淡淡的,暗自打量這幾個媳婦。
穿着比一般江南小富太太還要好,顧及着榮國府守喪,不曾穿紅着綠,但衣裙布料都是上好的,比她有些衣裳也不差了。
再看進門行禮應答,就知道主人家很有底蘊。
看來這三個媳婦在甄家也在重要職位,必然是甄家當家人的左膀右臂。
等幾人行禮見過,彙報送了哪些禮物,退到一旁,史苗笑道:
“連日一直在忙,又不便出門,勞煩你們家老太太記挂。”
甄家和賈家如今的關系,也挺有意思。
甄家原和賈家也算有親,但是那個和甄家做親的姨奶奶和如今甄家的老太太似乎不太對付。
不過那個姨奶奶已經過世,甄家和賈家的男人們,大局為重,才不會因為兩個女人的恩怨真弄得劍拔弩張。。
反而是甄家和史家關系不睦。
這甄家老太太熬出頭說一不二以後,早年求史家做親不得,被史家拂了面子。
真不巧,史苗就史家人。
面上不能鬧掰,但是和甄家老太太,私交半點沒有,甚至算不上好。
尤其頭一遭甄家送禮,甄家自持與别家不同。
榮國府旁的人家禮物不收,甄家的不該推辭。
史苗記原著中鳳姐提過,甄家後面還收着榮國府幾萬銀子。
興許是後面兩家因為什麼事,關系更加親密了。
比起史苗不想耗神和金陵貴婦交道,甄家老太太更不想撞上史苗。
甄家老太太原是金陵城女眷中頭一把交椅。
榮國府一遷過來,史苗這個年不過四十的一品太太就壓在她們頭上。
真到宴席上,甄家老太太年歲雖長,不得不給史苗讓位。
史苗若讓一個六十多的老人家讓出主位,又顯得她不知老幼。
史苗打量甄家來人,甄家幾個心眼子頗多的媳婦也暗自打量榮國府。
從進門到現在,整個府上規矩整肅,從上到下皆不苟言笑。
榮國府下人瞧着不多,整個府上空蕩蕩的,新府邸裝點不算精緻講究,下人的衣裳還成,但頭面都很素淡。
賈家的太太模樣比她們想的年輕貌美,神态溫和,半點沒有诰命夫人的架勢。
這回來送禮的,就是甄家老太太身邊最倚重的幾個媳婦。
送禮是假,探一探榮國府内裡情形。
尤其榮國府的幾個哥兒姐兒,除了最大哥兒和大姑娘早早由國公爺定下婚事。
其餘人皆未婚配。
領頭一個鵝蛋臉面容标志的媳婦笑道:
“老太太說了,請夫人莫要太生分,您那一片心,老太太都曉得。旁的都好,老太太前兒聽說您府上大爺和姑娘身上不好,愁的什麼似的。”
史苗是太太,不便多說話,現如今主仆分明的社會,要是史苗說太多的話,顯得掉價。
甄家來人探榮國府的斤兩,她不得不端起來。
可惜史苗沒有王熙鳳那麼一個厲害媳婦。
賴嬷嬷出馬,她曆來不怯這樣的場面,在京城裡什麼樣的人家沒見過。
賴嬷嬷笑答:“您府上舉薦的幾個大夫,都是好的,太太和姑娘吃了藥,好了許多,可惜沒好全,太太怕病情反複,叫好好養着。”
總之就是感謝甄家推大夫,也解釋了為何今天姑娘們都不在。
多少心眼子,就知道這幾個甄家人過來最想看什麼。
可惜我們賈家的姑娘也不是你想看就看的。
史苗又給旁邊的大丫頭翡翠眼色,翡翠不等甄家人寒暄,連忙接着賴嬷嬷的話:
“正好您家來人,太太早就預備了節禮,剛好一道送回去。”
這也沒什麼錯處,隻是将她們想聊哥兒姐兒的話斷了。
就在幾個媳婦覺得此行無望時候,史苗忽然開口。
“倒是有一樁事,我們娘兒幾個初來乍到金陵城比不得你們家在此處的根基。”
“我這幾個姑娘,大的大小的小,自打她們父親走了,又從京城下來,學業上斷斷續續不成樣子。”
“不知你們府上可認得有學識的先生,如今萬事安定,也該讓孩子們好好進學,他父親在泉下也能安心。”
雖說人沒見着,但這位太太忙着給姑娘們找先生,可見是注重教養的。
幾個媳婦悟了。
當家的太太,京城裡來诰命夫人,怎麼會和幾個當奴婢的把姑娘們婚配事挂在嘴邊。
要說也是真見到了太太們,暗自說體己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