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處也是有的,被周家擺了一道,阮母再也不用着急給閨女相看了,主要着急也沒用,壓根沒好人家願意上門。
阮柔松了口氣的同時,也計劃着再次前往鎮上。
此番她前往鎮上,主要是想看看那陳家有何打算,若沒有招攬的意思,她還得做旁的計劃。
跟阮母說了她想去鎮上的事,結果出乎意料,并沒有遭遇拒絕。
“你去吧,要我跟你一起去嗎?”
“不用。”阮柔将頭搖得像撥浪鼓,阮母态度十分正常,倒顯得她不太正常了。
“行,那就自己去,都這麼大了,路上小心點,遇事莫要沖動。”
\"嗯,知道了。\"
阮柔遂啟程,臨出門還有些疑惑,但也沒多想。
見人出了門,阮母才開始長籲短歎。
阮父好笑道:“既然這麼不放心,怎麼不跟着一道去。”
“我又不能跟着她一輩子。”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不假,可總不能永遠跟在後面。
“放心吧,慧娘今年這麼大了,也經曆了這麼多事,沒你想的那麼脆弱。”
阮母懶得跟她說話,自去忙活不提。
村裡有那稍富裕人家買了牛的,在非農忙的時節會趕牛車,做點來往鎮上的小生意,多的時候一天也能賺個十幾文錢,反正閑着也是閑着,多少貼補些。
阮柔徑自向村口去尋牛車,她可不想再走着去了。
杏花村趕牛車的大爺姓金,約摸四十來歲,她平常都得稱呼一聲金大爺。
”也去鎮上呢,上車吧。”金大爺和氣打着招呼。
“哎。”阮柔到的時候,牛車上還空着位置,她交了去的一文錢上了牛車。
車上已經有好幾個村中的婦人,彼時正熱鬧地說着話,但看見上來的人,先是安靜片刻,随後是更熱情的詢問。
“慧娘去鎮上啊,可是有什麼要買的?“
“對了,上次來你們家的是什麼人呐?”
“買包鹽,給我娘帶兩尺粗布。”阮柔回答完第一個,随即給出了家中人商量好的第二個答案。
“前些日子我娘上街,幫着攙了一把他們家的少爺,人家知道感恩,還特地找上門來了。”
“哦。”幾個婦人擠眉弄眼,見母女倆都是一樣的回答,不像作假,疑惑頓消。
又有人問,”那群人的模樣看着很陌生,是咱鎮上人嗎?“
“聽說剛搬來鎮上的。”這點倒不是什麼秘密,鋪子開在那東家總有出來的一天,她索性直接說了。
“哦,那就難怪了。”有婦人恍然大悟,笑着取笑道:“那天那架勢,我還以為是來上門提親的呢。”
阮柔一愣,是萬萬沒有想到會有這個說法的。
“嬸子你說笑了,人家那是鎮上的少爺,我一個鄉下丫頭怎麼配得上。”嘴上說着客氣話,其實心裡卻并不這麼想。
“就是,不提别的,慧娘她才剛......”後面半截話硬是被人堵住。
“瞎說什麼呢,慧娘你嬸兒她沒什麼惡意,就是說話不過腦子。”
“對對,是我說錯話。”
“沒事兒。”
因着這麼尴尬的一出,接下來半道上車上都很安靜,幾個伯娘嬸子互相打着顔色,都沒有再說話。
沒了說話聲轉移注意力,阮柔這才察覺身下牛車的颠簸。
與她以前坐過的那種會放置高床軟枕、坐起來異常平穩舒适的馬車不同,身下的牛車隻是簡單的,在兩道鋪了一層木闆,硬邦邦的,更沒有一點兒減震效果,一路很是颠簸難受。若不是風透過窗子吹進來,她指不定都要吐出來。
好在不到兩刻鐘牛車就到了鎮子,兩撥人彼此分開,都雙雙呼出一口氣,可算解脫了。
阮柔選定了方向,繼續往鎮子東邊去。
此時的陳氏香料鋪正熱鬧着,無他,府城夫人那邊送過來的兩位師傅并幾個下人一起到了。
且不論心裡對這兩人如何作想,陳問舟面上都作出一副客客氣氣、歡迎至極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