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以不靠譜著稱的張彼得,作為葉凡衆多摯友中不可或缺的一位,以其魁梧的身軀和微微卷曲的頭發在人群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他總愛以一種親昵的口吻稱呼葉凡為“阿葉”,而葉凡,則帶着幾分戲谑,根據張彼得那頭獨特的發型,親切地稱他為“方便面”。這個名字,不僅成為了兩人之間獨有的笑料,也見證了他們之間深厚的友情。
張彼得的性格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他那超乎常人的大嗓門。每當課間休息或是上課前的片刻甯靜,他的聲音總能如雷鳴般響徹整個教室,甚至穿透走廊,提前宣告着某種即将到來的熱鬧。“哇啦哇啦,啊哈哈哈哈!”這樣的笑聲,雖然略顯誇張,卻總能瞬間點燃周圍的氣氛。然而,這也為他帶來了不少“麻煩”。記得有一次,班主任老師從前門步入教室,正欲開口講話,卻被張彼得那突如其來的嚷嚷聲打斷了。老師的臉色瞬間變得嚴肅起來,目光直射向後排的張彼得,嚴厲地說道:“張彼得,你嚷嚷什麼!你看看你現在這副樣子,簡直就是一個外表英俊、内心單純的大草包!”
這句話,雖然聽起來像是在批評,但其中也不乏老師對張彼得性格的無奈與包容。而這個被戲稱為“大草包”的張彼得,在中學時期,确實沒少給葉凡和他的朋友們惹麻煩。
那是一個陽光透過窗簾縫隙,灑在地闆上,顯得格外甯靜與溫馨的周末午後。葉凡在家中精心布置,将那張寬大的長桌移至客廳中央,上面擺放着一隻古色古香的銅火鍋,準備在這樣一個悠閑的時光裡,與幾位多年好友共享一頓簡單卻意義非凡的午餐。空氣中彌漫着即将聚會的喜悅與期待,而葉凡的父母,則以一種近乎默契的體貼,早早地出門,前往自家的店鋪忙碌,為這群年輕人騰出了一片自由自在的空間。
最先抵達葉凡家的是張彼得,他仿佛帶着一陣風,推開門的瞬間,就伴随着他那标志性的、充滿活力的叫嚷聲。他興奮地講述着自己在《電腦報》或是《大衆軟件》上最新發現的電腦硬件配置秘籍,以及那些令人熱血沸騰的新款遊戲資訊,每一個字都充滿了對科技世界無盡的好奇與熱愛。他那不加掩飾的興奮情緒,幾乎要掀翻屋頂,以至于葉凡差點沒能在他的“哇啦哇啦”聲中,捕捉到随後輕輕響起的敲門聲——那是金龍、單朋立和李銘也如約而至的信号。
随着他們幾位好友逐一落座,銅火鍋下的炭火漸漸被點燃,火光跳躍,映照着每一張充滿期待的臉龐。炭火由黑轉紅,釋放出溫暖而誘人的氣息,仿佛也在為即将到來的歡聚時刻加油鼓勁。就在這時,屈奮進踏着輕快的步伐走進了房間,他的到來為這場聚會增添了幾分意外的驚喜。大家相視一笑,無需多言,那份深厚的友情與默契已經在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诠釋。随着銅鍋内的湯底咕嘟咕嘟地開始沸騰,幾個人的歡聲笑語也随之而起。
“我剛剛買了一張新遊戲光盤,是大富翁四的,正好咱們可以一起玩兒。“屈奮進在那個還沒有普及電腦的年代,竟然自己掏錢購買了一張遊戲碟,這确實讓人有些意外。要知道,那時候一張盜版遊戲光碟的價格高達10元,而相比之下,學校門口那份僅售3塊錢的炒餅,簡直就像是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小吃。對于那時的他們來說,10元絕對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屈奮進這個人,是葉凡再了解不過的了,他對于金錢的執着簡直深入骨髓。記得有一次去他家玩,無意間在他收藏的卷子裡翻到了一句他親手寫的造句:“亂花一分錢是可恥的!”這句話不僅反映了他對金錢的珍視,也透露出他那種近乎苛刻的節儉态度。不過,即便如此,他還是願意花10元去買一張遊戲碟,或許這對他來說,是一種難得的放松和娛樂方式吧。
“來來來!玩玩玩!“張彼得可不管那麼多規矩,他那雙大手毫不猶豫地抓起光盤就往電腦的光驅裡塞。葉凡的電腦光驅向來都是設置為自動播放的,所以還沒等他們打開“資源管理器”,光盤就已經開始自動播放了。
屏幕上突然跳出了一副卡通畫面,伴随着一個異常嗲聲嗲氣的聲音,不斷重複着“很像寶塔的尖尖”這類讓人摸不着頭腦的詞彙。緊接着,畫面一轉,出現了幾個典型的俄式建築,随後便是這部卡通片的名稱。正值青春期的他們,心照不宣地迅速捕捉到了畫面背後隐藏的深意——這絕對是一部不适合兒童觀看的動畫片。
“有時候買盜版遊戲,裡面會夾雜着這些内容的。“葉凡轉頭看向屈奮進,一邊解釋着,一邊伸手準備用鼠标關閉這個不合時宜的播放内容。
“别,别,别……讓我先看看。“張彼得卻一把按住了我的手,他的下巴抵在手上,臉幾乎要貼到顯示器上了,葉凡甚至能從他瞪大的瞳孔中隐約看到那些刺激的畫面。他的好奇心顯然已經被徹底勾了起來,完全不顧及可能帶來的後果。
提及張彼得,他确實在高中時期成為了“色大膽小”的代名詞。回想起那段時光,葉凡家正好經營着電影光盤的買賣,那些來自異國他鄉的影片中,不時會穿插着一些激情四溢的畫面。而張彼得,則仿佛擁有了一項特殊技能,他能在琳琅滿目的影碟堆中,迅速而精準地挑選出一張歐美電影。
每當他選中目标,就會聚精會神地研讀封面上那簡短的劇情介紹,仿佛是在尋找某種線索。随後,他會小心翼翼地将光盤放入DVD機中,手中的遙控器如同指揮棒一般,前後微調,那眼神中閃爍着既好奇又略帶羞澀的光芒。令人驚訝的是,他總能奇迹般地找到那些短暫而引人遐想的畫面,并樂此不疲地反複倒帶觀看。
這樣的行為,在當時看來,既是對未知世界的一種探索,也是青春期特有的那份懵懂與好奇。張彼得的“技能”,雖然帶着幾分調皮與青澀,但也成為了葉凡和他的朋友們共同回憶中一抹獨特的色彩。
未曾經曆過“那種事兒”的他,在教室的閑暇時光裡,總愛用言語編織出一場場虛構的盛宴。記得高二那年,班級正籌備着外出寫生的計劃,每當這個話題被提起,教室裡便彌漫着一種期待的氛圍,而“上海”這個寫生目的地的名字,更是如同魔法般,在每個人的耳邊輕輕回響,清晰而誘人。
然而,這份甯靜與憧憬很快就被張彼得的一聲大笑打破。他仿佛嗅到了某種幽默的契機,故意曲解“上海”二字,大聲嚷嚷着:“誰是海?誰上了海?哈哈哈哈…”這突如其來的葷笑話,雖然内容老套且略顯無聊,但在那一刻卻成功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大家或無奈搖頭,或輕聲笑罵,都明白這隻是張彼得又一次的惡作劇。
唯有他,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對這樣的笑料樂此不疲,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着,享受着那份自以為是的幽默與滿足。他的行為,在旁人看來或許有些幼稚與可笑,但他自己卻沉浸其中,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