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父親不幸去世後,為了挑起家庭的重擔,周亞喜毅然決然地離開家鄉,前往基隆坡謀求工作機會。初到吉隆坡的日子充滿了艱辛與挑戰,他孤身一人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奮力打拼。
經過一些日子的辛苦勞作後,周亞喜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選擇跳飛機(在馬來西亞,人們将偷渡稱為“跳飛機”)前往新西蘭。在新西蘭,他憑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毅力,成為了一名廚師。在廚房裡,他日夜忙碌,精心烹制着各種美食。幾年的廚師生涯,讓他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廚藝經驗,更讓他對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規劃。
經過深思熟慮,周亞喜認為旅遊業有着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賺錢空間。于是,他懷揣着多年辛苦攢下來的積蓄,再次回到了基隆坡。他在同善中路上開辦了一家旅遊公司,滿懷希望地踏上了新的創業征程。
然而,周亞喜所做的這一切,并非僅僅為了自己的功成名就,而是為了家中那些年幼的弟弟妹妹。他深知自己是兄長,有責任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讓他們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擁有更多選擇人生道路的機會。這份對家庭的深沉愛意和無私奉獻,成為了他不斷前進、努力拼搏的強大動力。
這時,毫無疑問就該着重講講他的這個五妹了。要知道,在周亞喜衆多的弟弟妹妹裡,她可是唯一一位未曾接受過華文教育的特殊存在。
當葉凡懷着滿心的熱忱,小心翼翼地從自己一直随身攜帶着的包裡,鄭重其事地掏出那特意從内海精心帶來的極具文化韻味的書法扇面,并滿懷期待地将其作為珍貴禮物遞到她面前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對着扇面上優美的漢字面露難色,一個字也念不出來。
“華文呢?我是可以聽一點,也可以說一點。”五姑媽用那猶如彈簧般跳躍不定且帶着獨特口音的語調努力解釋着,她的語氣中夾雜着些許難為情和不自信。“但是呢?我都不懂的,不會寫,也不認得這些字。”她一邊急切地說着,一邊不停地晃動着雙手,眼神中滿是無奈與愧疚。
也許是因為當時的教育條件所限,又或許是家庭的某些特殊情況,使得她錯過了接受華文教育的寶貴機會。而從她略顯局促的解釋中,我們既能感受到她對于自身華文水平不足的深深遺憾,又能體會到她對于能夠聽懂和說一點華文所表現出的那一絲慶幸。然而,對于書寫和認讀漢字,她确實是無能為力,這無疑成為了她心中一個難以言說的痛處。
這個連漢字都不認識的五姑媽,在葉凡幹爹所講述的那些故事當中,幾乎找不到有關她 40 歲之前的任何詳細信息。就好像在那漫長的時光之前,她宛如一個無形無色、平淡無奇,甚至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故事可以講述的普普通通的人。
40 歲,對于她而言,無疑是一道鮮明的人生分水嶺。或者換一種更貼切的方式來形容,她的精彩人生應當是從 40 歲這個節點才正式拉開帷幕的。
在 40 歲之前,或許她一直生活在平凡與默默無聞之中,未曾有過引人矚目的經曆和成就。也許她如同衆多普通人一樣,按部就班地度過每一天,沒有波瀾壯闊的冒險,也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情。她的生活或許平淡如水,沒有太多的起伏和變化,以至于在他人的記憶和講述中,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深刻的痕迹。
然而,當 40 歲的鐘聲敲響,仿佛命運的齒輪開始了新的轉動。也許是一次突如其來的機遇,也許是内心深處長久壓抑的渴望被喚醒,她的人生軌迹從此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那一刻起,她可能開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逐漸書寫出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這個轉折點,不僅為她的人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也讓她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存在,逐漸成為了一個有故事、有色彩的獨特個體。
“葉凡啊!我跟你講,你一定要學好英語呀……”幹爹的這句唠叨從 11 年前就開始在葉凡的耳邊不停地回蕩。那聲音仿佛具有一種頑強的穿透力,深深地烙印在了葉凡的記憶深處。
這句話出現的頻率之高,簡直令人咋舌,甚至遠遠超過了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候用語,比如“你好!”“吃了麼?”之類。它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音符,反複在葉凡的生活旋律中奏響。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從當初出國留學,到後來回到内海,接着在内海考大學,再加上之後工作的這幾年,葉凡曆經了諸多歲月的磨砺和嘗試,卻從來沒有真正把英語學好過。
“你五姑媽啊!就是因為英語好,她的口音比英國人還英國人……”幹爹在講述五姑媽時,語氣中充滿了贊歎和羨慕。仿佛五姑媽憑借着出色的英語能力,開啟了一扇通往輝煌世界的大門。也許在幹爹的眼中,五姑媽那一口純正的英語口音,就如同一件璀璨奪目的珍寶,讓人無比欽佩和向往。而葉凡在聽到幹爹對五姑媽英語水平的誇贊時,心中或許會湧起一絲愧疚和無奈。
葉凡曾在馬來西亞度過了一段難忘的留學時光。留學伊始,擺在他面前的首要任務便是全力學習英語,因為隻有曆經三個“lelve”的嚴格考試,才有資格去接觸正式的大學課程。
他至今仍能清晰地回想起當初給他授課的那位骨瘦如柴的印度裔老師。那時,身邊所有人都在向他強調,在整個馬來西亞,能夠将英語說得登峰造極、出神入化的,非印度裔人莫屬,而大家把他們稱作淡米爾人。
如今,當我們在閑暇時随意刷着各類視頻,常常會看到那些吐槽口音的相關内容。在這些視頻裡,人們會對一些國家的英語發音加以嘲笑,其中被吐槽最為嚴重的,無疑就是印度口音的英語。那獨特的發音方式,誇張的語調,常常成為人們調侃的對象。
而二姑媽身處那樣充滿獨特口音的英語環境裡,竟然能夠說出一口純正無比的“倫敦音”,這實在是難能可貴,令人贊歎不已。然而,更加令人震驚的事情卻在這之後悄然發生。
或許是二姑媽對于語言的天賦異禀,又或許是她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在旁人還在為那帶有濃重口音的英語而苦惱時,二姑媽已經憑借着她那純正的“倫敦音”在各種場合嶄露頭角。而這之後所發生的事情,更是讓人意想不到,仿佛是命運為她精心安排的一場華麗演出,将她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也讓她的人生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40 歲,對于五姑媽而言,這是一個足以改變命運的年歲。在這具有非凡意義的一年,五姑媽欣喜地拿到了英國劍橋大學那極具分量的錄取通知書。那一刻,仿佛一道璀璨的光芒照亮了她未來的道路。
那個時候,也正巧是周亞喜的旅遊公司蓬勃發展、做得風生水起的黃金時期。公司業務蒸蒸日上,客源不斷,收益豐厚。正因如此,周亞喜完全有能力承擔五姑媽留學所産生的高昂費用,為五姑媽的求學夢想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持。
最為重要的是,五姑媽展現出了非凡的毅力和決心,她沒有像葉凡當年那樣由于種種無奈的原因而被迫放棄學業。她懷揣着對知識的熾熱追求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毅然踏上了異國求學的征程。在英國的那四年,她面臨着諸多的挑戰和困難。陌生的環境、繁重的學業、文化的差異,每一項都像是沉重的擔子壓在她的肩頭。然而,五姑媽始終咬緊牙關,堅持不懈。
學成歸國後,命運的齒輪在那一天開始了全新的轉動,全部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憑借着在劍橋大學所積累的深厚學識和出色的英語能力,她成功被全馬來西亞最頂尖的大學錄取,成為了一名備受尊敬的英文教師。令人驚歎的是,她的全年薪水竟然超過了周亞喜經營旅行社所獲得的收入。
這份豐厚的薪水如同強大的引擎,推動着五姑媽的生活邁向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她瞬間從一個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搖身一變,成為了衆人眼中的“有錢人”。也正因如此,如今她住在眼前這棟豪華高檔的公寓裡,實在是情理之中,絲毫也不為過。這棟公寓不僅是她物質生活改善的象征,更是她多年來不懈努力和堅持所應得的回報。
要去見五姑媽這件事,其實是周亞喜精心安排的。而給葉凡講述這個曲折動人的故事,也是周亞喜事先經過深思熟慮、精心準備好的。
雖然自從那次充滿波折的“留學”經曆之後,周亞喜和他的幹兒子葉凡已經有許多年未曾相見了。歲月匆匆,時光流轉,然而周亞喜的心緒卻仿佛一直被困在了當年那個極力勸說葉凡不要回國,堅持完成學業的緊張過程之中。
回想起那時,周亞喜苦口婆心,言辭懇切。他滿心期望葉凡能夠在異國他鄉克服重重困難,堅守學業,為自己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他的每一句話都飽含着對葉凡的關心和期待,每一個表情都透露出深深的憂慮和焦急。盡管時光已經流逝了許久,但那些畫面、那些話語,依然在周亞喜的腦海中不斷浮現,揮之不去。或許是因為他對葉凡寄予了太多的厚望,又或許是因為他對那次未能成功勸說葉凡留下而感到遺憾和自責。總之,那段回憶深深地烙印在了周亞喜的内心深處,成為了他難以忘懷的一段經曆。
在這場被精心事先安排好的印度餐飯局上,葉凡表現得有些漫不經心,隻是把幹爹的唠叨當作是一個普通的故事來聽。那個地方實在是太過熱鬧,太過嘈雜,各種喧鬧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片讓人難以忍受的嘈雜之海。那煩躁的聲音如同洶湧的波濤,不斷沖擊着葉凡的耳膜,讓他根本來不及靜下心來思考幹爹所說的每一句話背後的深意。
當夜晚悄然降臨,葉凡回到幹爹的公寓時,四周一片靜谧。然而,在這夜深人靜之時,他卻翻來覆去地睡不着了。11 年前留學的點點滴滴在他的頭腦裡不斷地反複出現着,那些曾經的經曆、那些過往的抉擇,仿佛就發生在剛剛,一切都是那麼清晰,那麼鮮活。
想着想着,葉凡的心裡漸漸出現了一種很“堵”的狀态。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絞盡腦汁地去想象,如果當初選擇了另外一種人生軌迹,一直留在國外完成學業,那麼走到現在又會是一種怎樣截然不同的結局呢?是會更加輝煌燦爛,還是會充滿更多的艱辛與挫折?他越想越覺得思緒混亂,越想心裡越堵得慌。
就在這混亂的思緒中,想着想着,當初忘了是誰說的那句話“留下是一種機會,回來也是一種機會”,突然在他的腦海中浮現。當初,葉凡就是用這句話來寬慰自己那顆迷茫而又糾結的心的。如今,在這糾結的時刻,這句話再次發揮了它的作用,仿佛是一道明亮的曙光,穿透了他心中那片黑暗的迷霧。很快,這句話就替代了他對當年那些複雜回憶的糾結,他的心情逐漸平複下來,思緒也不再那麼混亂。想着想着,疲憊逐漸襲來,葉凡終于在平靜中進入了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