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都戰戰兢兢,以為江京辱罵了皇帝,皇帝恨透了他。其實,不過是秦曉清謹慎,怕江京沒死透而已。
名士杜根要求太後歸還皇帝,被當庭杖殺。因為是名士,行刑的人放水,杜根撿回了一條命。後來安帝當政,他又做了官。
所以江京必須死透。
江京被勒死了,幸喜沒有牽連他人。
至于鄭衆,他是太後的宦官,權勢正盛,太後不可能處理他,自斷臂膀。而且他助漢和帝誅窦,助鄧太後掌權,功勞很大。
秦曉清很欣賞他,就算被他坑了,也沒打算收拾他,隻當作沒聽到,去了閻家人在的監獄。
因為要誅九族,許多無辜之人都被抓了。所以秦曉清去了那裡,第一件事就是一個個查清無辜之人,都給放了。
放完,再審問閻家人的其他罪過。因為不動刑罰,閻家人感激涕零,紛紛說出實情。
于是閻家一半人被判處死刑,秋後問斬,還有一小半得坐牢,剩下的就可以回家了。聲勢不大,和誅九族的抓捕聲勢完全沒法比。
太後不解,皇帝居然好好的幹起了獄掾的活。大臣們也發現,皇帝似乎有自己的标準進行生殺,于是紛紛詢問相關官員審問的情況。
官員不敢多說,隻說皇帝不株連,不加刑。
秦曉清不知道這些,因為搞定了閻家,她的親兵已經準備好了,糧草金銀也準備好了,她可以去涼州了。
她要惡補涼州知識,打算去找了解涼州在涼州做過官的官員大談涼州。結果卻發現,親兵來自羽林軍,一半都是涼州人。
誰能比他們了解涼州,想在涼州當好刺史,當然得找他們。
走之前一天,她才想起來,要和孩子們告個别。
她最喜歡劉保,逗他玩了一會兒,告訴他父皇要去涼州,會經常給他寫信。
宋娥在一旁說:“奴婢也識些字。”
聽到這個,秦曉清就難受,蔡侯紙已經被發明出來了。可是聽說像涼州這樣偏遠的地方,還在用竹簡辦公,效率真低啊。
古代因為疆域遼闊,交通不便,于是官員的上任期比較長。秦曉清于是一路走,一路體察民情。離開了京都洛陽,來到了廣闊天地,秦曉清非常高興。
她喜歡涼州的清涼。
隻是,涼州因為羌人叛亂,又有旱災蝗災,甚至有些地方人相食,相比長安的繁華,可以說非常粗犷了。
上任以後,秦曉清沒有急着改變什麼,而是帶着親兵和請來的翻譯,穿着普通的衣服,去體察民情。或者看地圖,召見文武官員了解情況。
當然,也沒忘了給太後和孩子們寫信。
太後看完了信,一拍桌子,把信給鄭衆和蔡倫看。
“皇帝說涼州現在就有有軍閥割據之态,你們怎麼看?”
蔡倫:“皇帝說的也有道理,聽說當地官員貪污,嚴酷壓迫羌族百姓,羌人必定又起心作亂。
十二年羌亂,太後隻敢一餐食肉,若是羌亂又起,軍閥貪功請賞,就把這肉搶去了。”
鄭衆不知道江京有沒有供出他,但他已經對皇帝下手了。皇帝不會放過他,隻有圖謀另立新帝,他才能保住自己。
于是鄭衆诋毀秦曉清,“皇帝處理涼州,憑借天子之力,想必三年内定能服衆。那時收攏軍隊,太後又該如何自處呢?”
鄧綏卻記得,皇帝信中多是親眼見到的百姓慘狀,明顯是親筆信。她不信皇帝到了涼州就會想對她動手。
何況三年,她都不知道能不能活三年。
“不必說了。皇帝重孝,寄了些當地特産給孤,你們有喜歡的去挑挑。”
太後輕輕放下了這事,兩個太監自然也不會多說什麼,以免惹得太後不喜。
秦曉清知道三人成虎,因此很注重對太後的溝通。不過她是皇帝,有大義,太後不得不關注她,她不用擔心言路閉塞。
現在既然大概清楚了涼州的情況,秦曉清便學後來的劉保,帶着宦官孫程整頓吏治,整頓貪污腐敗。隻是東漢貪污成風。她必須放低标準,從輕發落,否則就無人可用了。
整頓以後,涼州官場風氣明顯好了很多,羌人身上的壓迫也減輕了,但這不能使秦曉清滿意。
于是她又找來了懂羌人語言的商販教她外語,以免被當地官員蒙騙。也好更了解底層百姓生活。
涼州羌人多而漢人少,人口凋零,總人口隻有不到五十萬。百姓困苦,窮得父子母女共一套衣裳。農具也是石頭的,還要靠自己拉犁。
不過好處是,這裡出産葡萄酒,在長安久負盛名。不過這裡的葡萄酒乃是珍品,出産甚少,不能作為财政來源。
涼州底子薄,還得是鼓勵農耕的那一套才管用。這一套秦曉清已經很熟悉,隻有農業生産好了,才能點科技樹。
因為熟悉,她每天有了大把時間練習騎射,還靠着蹩腳的外語安撫了一次羌族起義,并認識了一個父母雙亡的女孩子笛提莫。
還認識了東漢後期比較有名的皇甫規和張奂。現在兩人都還是十三四歲的少年,和她一樣,贊同“撫”。
第一年,不動比動更好,除了騎射,秦曉清沒有其他活動,減少了花費。而涼州也大豐收了,有了一些底子,可以考慮賺錢了。
現代,涼州地區大概是近六百萬人口,而現在隻有不到五十萬。秦曉清決定賺點錢,攢點家底,以後派涼州兵收複西域。
在她策馬在涼州大地尋找金銀銅礦的時候,太後傳旨,要她帶着親兵立刻回京,不得有誤,否則就是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