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文學有十二宗師。
宗師與宗師之間,曆史地位亦有不同。
香港的秦庚,和台灣的折月樓主是兩大頂流。
一流的宗師,香港有三個,除秦庚外的其他三人都是,再加一位民國的夷陵老叟,其他為二、三流。
整體水平,香港是要高于民國大陸和台灣的。
比民國大陸高,源于時代的進步,作家本人的閱讀量成倍的提升,思想、眼界比前輩們更開闊,二戰結束,生活也更穩定。
比差不多同時期的台灣高,則是得益于更為包容的文化氛圍。
香港跟台灣一樣,作為昔日屈辱戰場上失敗後,“割地賠款”中被割出去的“地”,當然也有它的社會問題。
它的文化氛圍,也不是其樂融融,一片祥和。
左./派、右./派長年相争不下,後來又衍生出了第三派。
哪一派,都想占據文化上的主導權。
文人也分左./派、右./派,和極少數哪派都不占的中間派。
一派占了上風,另一派必遭到排擠。
不過,多表現為紙媒上的罵戰,經濟上的縮水,一般不會被抓,也不會被殺。
餘文疇、翁在鼎的立場,由始至終,都是偏左的。
秦庚最初在左./派報刊工作,立場偏左,後來眼見升職無望,自己出來創業辦報,為了報紙銷量,一度迎合當時占了上風的右./派,人到暮年,又轉回了左./派。
丁履則沒有明顯的傾向。
這四位,在香港的日子,大緻過的都還不錯。
有身家、有地位,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努力實現的過程中,雖有挫敗,不夠圓滿,最終還是所願皆如願了。
這是上個周,蘇椰在滬市的刀戈紀念館,翻看了一些資料,了解到的香港武俠四大家,在搞創作時,身處于怎樣的文化背景中。
回到複州,沒日沒夜地,看完了餘文疇的代表作《滄海奇情錄》。
如今,得到了一枚特殊的,微型的粵語翻譯器,不必再去找港劇、港片看,特意地鍛煉粵語聽力。
因而有了更多的空餘時間,去進一步了解——
這左./派和右./派,都是怎麼來的?
***
蘇椰早就曉得,香港與台灣的曆史是不同的。
卻沒想到,這麼不同。
日本孤懸海上,天災地害不斷,随時有沉島亡國的風險。
他們觊觎中國與朝鮮(未分裂版),渴望大片、大片的土地,暫攻不下大陸,台灣也是一塊肥肉啊。
他們把台灣,當作了本國領土的延續。
經過一輪又一輪的鎮壓,把當地的抗./日勢力,近乎屠戮殆盡,讓本國和日占朝鮮十幾萬的人,遷徙到台灣島上,正經經營了起來。
但英國,一開始是很嫌棄港島的。
地理上,離着老遠不說,人口總共七千多,物資貧乏,缺水(淡水)少電,當地人靠打漁為生,還常常遭到海盜騷擾,跟個荒島差不多。
1841年《穿./鼻草約》拟定。
内容包括賠款600萬銀元、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英方代表為駐華商務總監查理·一闾,中方代表為兩廣總督旗山。
事後,中英雙方均不滿。
英政府認為獲利太少,直批香港“鳥不生蛋之地,一間房屋也建不成”,責備一闾辦事不力,不滿之餘,把他撤了職。
清政府則震驚于旗山擅自割讓國土,将其撤職、抄家、流放邊疆。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争結束。
中英簽訂了内容相似,但更為苛刻的《南京條./約》。
其時,英政府仍舊看不上香港。
他們把香港“價值不高”的地,作為獎賞,大量地賞給了在海(販)上(賣)貿(鴉)易(片)過程中,為英國工作過的華人,也就是盧巡先生筆下的“高華”——自诩當地華人領袖,跪舔洋人、專坑同胞。
可以說,英國對香港的管控,要比日本對台灣,松散不少。
他們的目的,是把香港打造成整個東南亞地區,販鴉./片和“賣豬仔”最大的中轉站,為了賺多多的錢。
對控制當地人的思想、文化,不感興趣。
直到49年,朝鮮戰./争爆發。
***
曆史上,香港有過兩輪大規模的工人罷工。
22年,受五四倡導的馬列主義影響,由KMT組織、CPC支援。
25年,為了支持上海五卅運./動,兩黨合作,在廣州、香港兩地,組織工人階級,舉行了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
之後,香港成為了廣東左./派活動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