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小娘子救我大漢邊民于水火,卻無端招緻朝中無德之臣攻讦。老夫這一拜,卻是為百姓蒼生,這也是朝廷欠你的。”
關月堯眼眶一熱,倉促地起身,一把将董子扶了起來。忽然間,她覺得自己此前所受的種種非議與折磨,都是值得的。
這些時日以一來被憤懑,被怨恨所籠罩的内心,似乎也漸漸恢複了清明。
就像她曾經對着居庸關的士兵們說過的話一樣,保家衛國本是正确之事,種的是善因,又怎會結出惡果?
不,就算最後結果不盡如人意,也好過她如今這般終日無所事事的浪費自己的生命。
時間或許是這世上最公正不過的東西了,不管你是躺平休息,又或者是為了理想努力,時間總是以一樣的速度流逝着。
那麼既然玩着也是過一天,努力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也是過一天,關月堯覺得自己應該選擇後者。
既然這個世道對女子不公,既然妥協也是無用,她便偏要挑戰這不公。她要讓所有人都知道,女子不是需要保護的弱者,不是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的溫順主婦。
女子也可以成為強者,可以在這個這個世道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即便……即便最後她失敗了,至少她的事迹可以讓更多有才學,有志氣的女子看到更多的可能。
無數的蝼蟻團結在一起,一樣可以撼動大象。
或許,此時的她僅僅隻是寒風凜冽的黑夜之中,一點微弱的螢火,不知何時就要為勁風所吹滅。可隻要這螢火被需要的人看到,一樣可以為後人照亮前進的路途。
何況,偉人也曾經說過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覺醒的人越來越多,誰說就一定改變不了這個不公的世道呢?
就如1921年的人民想像不到一百年後,在同樣的這片大地上,偉大而古老的文明會重新煥發出怎樣的活力。
公元前129年的女子們也想像不到一個對女子更加寬容的社會會是怎樣的,但隻要有人去做,美好的願景就終有實現的一天。
*
席間再次恢複了秩序,三人重新在自己的座次之下安坐了下來。董子的品行高潔,思想卻不迂腐,借着話頭,再次說起了仁義之事。
“仁之于人,義之于我者,小娘子不可不察呀。世人習春秋,卻不察此聖人之意,反以仁自裕,而以義設人,實是可悲可恨可歎。
仁之法在愛人而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而不在正人。我自不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
這一次,關月堯靜靜地聆聽着董子的教誨,卻一點也不覺得厭煩。她似乎漸漸明白了司馬遷為何甘願這般清貧的生活,也要守在他的身邊。
董子,是真正可以被稱之為先生的大儒。
“董子,學生明白了!就如昔者晉靈公,殺膳宰以淑飲食,彈大夫以娛其意,非不厚自愛,然而不得為淑者,不愛人也。質于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謂仁。可是如此?”司馬遷歪頭想了想,片刻後恍然大悟道。
“正是如此,實心愛民,不遺庶物,蓋聖人之仁博。始于自愛,推于愛人,極于愛物,此春秋之志也。”董子點了點頭,肯定了司馬遷的話。
“董子,若是如此,那諸如匈奴西域諸民,我等軍人,又當如何處之?他們于我漢人既是侵略者,卻也是民,究竟該殺還是該恕呢?”關月堯聽了兩人的對話,卻想起了一個另自己頗為困惑的問題。
董子聽罷,微一沉吟,複又輕輕歎了口氣:“若能教化,自然以教化為主。大漢與匈奴無仇,而匈奴以武功強盛擾我邊疆,虜我百姓,是為無道。漢之伐匈奴,是以有道伐無道,此天理也,所從來久矣。
可此軍政大事,又豈是尋常百姓能夠置喙的?霸主貪婪,揮師南侵,端坐于王庭之中,便掠大漢财貨無算。而百姓在戰場以身肉搏,所得不過毫厘。唉……”
說到這,屋中的三人皆是忍不住重重歎了口氣。真是興也苦百姓,亡也苦百姓。
“董子,我知道了,若我能夠官複原職,再帶兵打戰,我一定不再擅殺俘虜,若願意歸順我大漢的,我便好好收攏,教化他們禮義廉恥。若是不肯,自然也不能放虎歸山,讓他們再成大漢的隐患。”關月堯眼睛一亮,興緻勃勃地說道。
可話說到這,她又想起了自己如今的狀況,想要起複還不知是猴年馬月之事。但這一次,她并不為此失落,而是依舊堅定地說道:“即便起複無望,我相信天地間也總有我能做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