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窺探到大周在營州平亂時軍事上的無能後,先挾平契丹之功,向朝廷要了糧食、絹帛、鐵器等物無算,又讨了六胡州數千帳突厥降戶,實力大增,繼而明晃晃地劍指中原。
突厥所過,燒殺搶掠,無所不為,邊地為之一空。
武瞾發兵平叛的決心毋容置疑,但是朝野上下心中存在隐憂。
将帥無能,累死三軍。營州之亂時,統帥武懿宗懦弱畏戰,損兵折将,後來又殺良冒功,弄得河北道百姓民怨沸騰,人人不能自安,最後還是狄仁傑收拾了爛攤子。
武氏在河北道盡失人心。
如今突厥來襲,朝野唯恐再發生營州平叛那樣的慘劇。隻是去了武懿宗,又來個武重規。
監軍使吉顼硬着頭皮去募兵,應者寥寥,慘淡不已。吉顼明白緣故,上書武瞾,趁機再次請求立廬陵王為太子,以安人心,并請廬陵王挂帥。
吉顼的奏疏上去,其他大臣也跟着紛紛上書。
徽猷殿中,宮人噤若寒蟬。
武瞾的眼睛裡燃燒着怒火,語氣卻很平和,說:“好啊,好啊,朕的兒子、朕的女兒、朕的股肱之臣都逼着朕立太子。若朕不立太子,這仗就不能打了?”
上官婉兒立在一旁不敢說話。武瞾揮手将案上的奏疏掃落在地,宮人和上官婉兒都吓得跪下來,甚至不敢呼吸。
良久,上官婉兒才聽到:“婉兒,拟旨,冊封廬陵王為太子,命太子為河北道行軍元帥,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副元帥,太子遙領,狄仁傑知元帥事。”
上官婉兒心中一震,強行鎮靜,起身道:“婉兒遵命。”她提筆為自武周革命以來的儲位之争畫上了句号,又拉開大周與突厥之戰勝利的曙光。
武瞾再憤怒,也沒有一意孤行,依然做出最适合的決策。
上官婉兒拟好聖旨後,請聖人過目。武瞾拿着冊封太子那份草诏,猶如萬鈞之重。
她千辛萬苦建立的武周一世而亡了!
她曆經千辛萬苦,又回到了起點。
“拿走吧。”武瞾微微閉上眼睛,心裡都是茫然。
……
自從得知朝臣再次發起擁立自己為太子的浪潮後,李顯不是欣喜若狂,而是戰戰兢兢。
他在害怕。
這些年來,他養成了順承母親以自保的性格,若有人打着他的名頭,行違背母親之事,他是既怕且恨。
李顯因身處宮中,連害怕也不能表露出來,幸好有韋淇寸步不離地陪伴左右。
這日,突然一個小寺人上門來,守門的寺人問他話也不答,直往正殿走,見了李顯才笑說:“王爺大喜!奴婢給王爺賀喜,聖人立太子的聖旨到了相公們那裡了。”
李顯聽了這話,吓得魂不附體,差點跌倒,手指顫顫巍巍指着小寺人,道:“休得胡言亂語,快打出去!你這賊子,竟敢害我!”
小寺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韋淇扶住李顯,聲色俱厲道:“來人,将他拿下,送到掖庭!”
這小寺人才十三四歲,得了這個消息,便來讨個喜,他還未反應過來,就被幾個健壯的寺人按住拖走。
“王爺饒命……”小寺人驚恐的聲音從院外傳來。
韋淇扶李顯坐下,擔憂道:“王爺,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是好是歹,咱們認命就是。”
李顯依然顫抖不已。忽然外面傳來一陣腳步聲,吓得李顯渾身都軟了,韋淇隻好揚聲問:“外面是誰?”
“阿娘,是我們。”李重潤聞言,領着兄弟在外面停住腳步。他們幾人正在讀書,聽到動靜,忙過來探問。
韋淇道:“沒什麼大事,不過是一寺人得了狂疾,胡言亂語罷了。你們回去好生讀書。”
李重潤頓了頓,回道:“既然無事,阿娘我們回去了。”
李重潤領着兄弟回到殿内,思來想去,他仍然不放心,命人悄悄找裹兒回來。
不得不說,在衆人眼中,裹兒是聖人最受寵的孫兒輩。
裹兒正在上課,一個小寺人在門外探頭探腦,夫子警告地看了小寺人幾眼,見他仍不離去,不悅道:“你們看看,他找的是誰,趕緊出去,不要耽誤時間。”
一時間衆人都朝門口看去,裹兒定睛一看,那不是阿兄身邊的寺人?兩人目光對視,小寺人的眼睛陡然亮起來。
裹兒卻是心一沉,立刻起身向夫子告罪,出了學堂,急問:“發生了事情?”
他回道:“剛才院裡來個小寺人,仿佛傳什麼話,王爺王妃大怒,喝令打出去,送到掖庭。”
裹兒一面匆匆趕路,一面想着到底是何事,讓爹娘如此害怕。對,是害怕,而不是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