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市面上那些被各家平台力推的影視劇,更多是打着“女性主義”的旗号,卻依然讓女子依附于男子才能凸顯個人價值的。
說着什麼女性力量、什麼自由戀愛讓女子更有選擇權,最後還是會讓原本可以擁有更廣闊人生的女孩子們囿于一處,所謂的美好結局,也不過是和男人組成兒女雙全的幸福家庭罷了。
事實上,真正的大女主題材,并不會一味鼓吹女主的凄慘身世,也不會依賴宣傳造勢,更不會以角色的顔值作為其優勢所在。
它會吸引到的人群,絕不是那些為男角色流淚打call甚至哐哐撞大牆的粉絲,而應該是被其中不止女主乃至任何一個女性角色都能激發人生動力或是産生不同感悟的觀衆。
難道是因為文學作品有局限性才導緻的理解偏差嗎?
其實不然,無論男女,大家的地位都應該是平等的,并不該無條件偏向誰。
男女并不會互相剝削,隻有在階級和權力的背景下,才會産生無盡的剝削。
女性主義也并非制造男女對立,而是讓女性獲得更公正的地位,能夠表達她們的真實想法。
可大男主題材的作品,通常女性角色再怎麼出彩,都會不可避免地淪為男主的挂件,變成彰顯男主魅力的工具人,而在所謂的大女主題材的作品之中,男性角色卻依然各有各的風采,有時甚至會有人覺得女主都不配得到其喜歡。
那麼,該如何判斷女性的地位呢?
看這個地方的官員或者企業員工構成是不是男女均衡,文學作品其中的女性角色是不是有獨立的思想、不做男人附庸,街頭巷尾的老百姓所說的最粗俗不堪的話會不會涉及女性更多,發生案件進行新聞報道時會不會因為性别就有所不同等,其實都可以作為判斷女性地位的依據。
最可怕的還不是這些既得利益者對女性的凝視和訓誡,而是女性本身被規訓得去迎合這些思想,在男性界定的既定秩序中,将桎梏内在化懷疑自我,還覺得“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她們不僅不去抗争這種不公平,更有甚者,身為女性卻恨自己不是男子,在嚴重厭女的同時,又極度崇拜男人。
呃,想着想着,她的思維又忍不住發散了……
雖然不如葉修和蘇沐橙認識陶軒的時間長,但在那樣成長環境下長大的文姬,更明白人心難測,反而是能“旁觀者清”地看出陶軒的一些心思的。
蘇沐橙在嘉世的處境如何,文姬并不難推測,尤其不久之前陶軒還因為葉修用葉秋身份證而他被蒙在鼓裡數年這事而心存芥蒂,恐怕他也會因此遷怒到蘇沐橙身上。
實際上,葉修始終都沒有忘記陶軒當初的模樣。
或許他們兩人因為理念和追求不同早就背道而馳,但他并不相信,陶軒會徹底變成一個唯利是圖、卑鄙無恥的人。
縱然他對陶軒隐瞞了自己的身份來曆,可這畢竟是他和陶軒兩個人之間的矛盾。
陶軒從那時候起就把沐橙當親妹妹看待,哪怕後來蘇沐橙也成為了嘉世的搖錢樹,但葉修不覺得陶軒對蘇沐橙沒有半分不涉及利益的感情。
更何況,陶軒之前還特意許下了承諾。
可一個人如果早就已經變了,他具體會變成什麼樣子,可能連他自己都不清楚。
雖說人無完人,但在文姬看來,葉修和蘇沐橙都是很好的人,他們的真心不該被辜負。
或許他們不會因為被朋友背刺而記住仇恨,更不會去打擊報複,可這并不意味着對方就會因此有所收斂,反而可能因為他們的不在意而變本加厲。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因此,就算葉修和蘇沐橙對陶軒都還記挂着昔日情誼,文姬對陶軒這個已經有過傷害葉修和蘇沐橙前科的人,是絕對不會疏于防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