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中文 > 失落的帝符 > 第12章 第十二章 博士答辯

第12章 第十二章 博士答辯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吳影教授是在參加博士論文答辯評審活動期間,才得知二史館的姜副館長不幸罹難消息。

這次的博士論文答辯,是學校研究生院博士答辯委員會在三個月前早就定下來的,答辯委員會的秘書,将該次評審活動安排在文化和自然研究所的辦公樓的二樓會議室。

辦公樓位于北園内大門左側的一座偏僻小院中,是一棟并不十分顯眼的西式别墅,院子裡,一年四季,綠草成茵,樹蔭蔽日,十分幽靜。别墅為地下一層地上兩層的木結構建築,門前設有西式雨棚,四根古典式立柱,托起二樓的露台。

據南大校史記載,該建築始建于民國初年,作為金陵大學古建築群的一部分,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曾進行過大修,但外觀并未作任何改變,依舊保留着民國建築的那種古樸典雅,大屋頂,中西合璧的風格,而室内,則進行了重新設計和布局,将原來一樓擁擠狹窄的空間,改為開放式大廳和辦公室的結構,二樓部分,隻保留了樓梯左側的兩間房,右側部分,改成為一個能容納二十幾人參加的小型會議室,雖然如此,原有的那種民國時期的裝飾風格和設計元素,依然被精心地保留了下來,建築的曆史感與現代感,和諧相襯,交融生輝。

早上八點未到,院子裡已是人頭湧動,熱鬧非凡。

自從《2012》電影公映後,有關世界末日的話題,引起了國内外民衆廣泛關注。人們在工作之餘、茶餘飯後,幾乎都在談論這個恐怖的話題,而學術界、宗教界也不甘寂寞,各種研究成果和驚人的預測,以及應變之法,應時而出,鋪天蓋地。在西方社會,多數民衆寄托于建造諾亞方舟來拯救世人,而在國内,卻迥然不同,尤其在草根階層,普遍流行着“隻要找到那失蹤千年的秦皇傳國玉玺,人類就能逢兇化吉,平安吉祥”之說。也正因為此,當南京大學今日舉辦這麼一場有關傳國玉玺的博士論文答辯,自然吸引了衆多學子和老師前來旁聽。

此時,吳教授與五位評委已到場了,其中三名校外的評委,正就坐在二樓會議室的一角,盡管拟答辯的論文已在此前通過了明審和盲審,但基于一種職業操守和責任感,還是再次審閱了兩位博士最終的定稿。

博士論文答辯準時在八點半正式開始。

在答辯委員會主席作簡單的開場白後,第一位答辯的博士就登台了。

該博士口才十分了得,講得非常全面完整,自如流暢,研究的方向,又很貼近現實,在文獻的綜述、研究方法,術語概念,和創新性等方面,得到評委們一緻認可,并且提問很為踴躍,雖然有時會十分深入、刻薄、尖銳甚至激烈,猶如暴風驟雨一般,但很快就雨過天晴,風和日麗,提問和讨論隻持續了半個多小時,就結束了。

第二位是一位李姓博士,答辯論文的題目為《秦傳玉玺與王朝興衰之間的關系研究》。吳影教授作為其博士生導師,自然有點緊張。前段時間,當他審閱完李爾玉博士的論文初稿後,心中頗感欣慰。論文雖然從題目上看,有點乏善可陳,課題的研究方向,也為古今中外衆多史家大家深入研究過,并無什麼高深精妙之處,但如果潛心研讀一番,就會驚奇地發現,文章獨辟蹊徑,妙筆铿锵閃耀,不僅思維新穎高遠,而且研究之觸角,迥乎于以往,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李博士登台後,引經據典,思維論理十分清晰,陳述的時間也把握的很到位,這令吳影教授感到很滿意,但到了評委提問環節,卻遇到了嚴峻的心理考驗和挑戰。

剛一開始,就有評委尖銳地提問到:

“我注意到你在論文的開頭部分,闡述有關秦皇傳國玉玺與和氏璧關聯性時,就斷然地認為,所謂的卞和,雖為韓非子虛構,但實有所指,可有什麼理論依據?”

博士答道:“關于卞和獻寶之事,史學界有無數大家曾對此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和論述,其中有一種主流的學術觀點,認為韓非子所寫,大多為寓言故事,故而卞和其人,應該屬于虛構。對此,我認為,此種學術觀點,論證的理據過于膚淺,所下結論也較為武斷。”

評委:“膚淺?武斷?有意思”

博士:“我認為,史學界對卞和的研究,長期以來,一直都存在極為嚴重的誤區。即,将‘卞和’當作是一個具體的人來研究了,而沒有将其視為是一種主宰人類命運的能量或本體”

話音剛落,所有評委都驚愕地瞪大了雙眼,就連坐在一旁記錄的會議秘書,也停下了敲擊電腦鍵盤的手。

評委主席見衆評委表現出驚詫之色,便用一種極為柔和的語氣,說到:“請你簡略地向各位評委說說你的理由和依據?”

博士:“謝謝主席。下面,我作簡單的陳述和彙報:1、相信在座的評委應該都同意這樣的一個觀點,即:卞和,卞和,顧名思義,就是姓卞名和,或卞姓和氏,而據《史記》記載,先秦時代,“姓”隻是表示來源,多為祭祀所用,用于女子稱謂,“氏”則表示家族分支,用于男子稱謂,在《通志?氏族略》中更為明确,先秦時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當然,有部分學者經考證後認為,在春秋時代後期,姓氏開始出現,當然,僅限于極少數擁有封地的大貴族才有,由此,我個人認為:曆史上卞和或和氏此人,根本就不存在。在此,我想提請注意的是:事實上,韓非子在其《和氏十三》一文中,也無提到和氏姓“卞”。原文内容是這樣記載的:“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也就是說,卞和的這“卞”姓,應該是後人加上的,時間應在秦統一六國之後,這裡就不再展開說了“

評委:“你剛才所述之觀點,與其他專家學者的研究有何不同?卞和或和氏是韓非子虛構的,僅僅是寓言而已“

博士:“如此理解,學生以為有失偏頗“

評委:“如何講?”

博士:“對于卞和此人的研究,我認為應跳出寓言故事本身,将思維的高度定格到韓非子所生活的那個年代,雖然那時百家争鳴,但傳承的是周文王創立的上古六十四卦周易思想體系,引領的是當時最為潮流的老子《道德經》,即道教的教義,而道教的核心就是易經。因此,一言以蔽之,我認為:韓非子雖屬于法家流派,但其筆下的和氏或卞和,實際上是對宇宙的本體或奇點的一種拟人化,是中國道教哲學的一種結晶體,通俗地講,就是圍棋棋盤中的天元。隻有站在這種角度來思考和定位,才能豁然開朗,不僅能一解史學家們所面臨的諸多困惑,比如,鳳鳴岐山,卞和撿荊山之石,卞和曆經楚國三王,年齡根本不符等一系列不符合邏輯的問題,而且還能深刻領會秦皇玉玺刻下‘受命于天,既壽永昌’這八個字的精妙和内涵。這是其一。

其二,從卞和這一用詞來看,也能一窺韓非子之用意。卞和或和氏,其中的卞字,古通“弁”,最早起源于部落圖騰。據史料考證,早期的象形文字,是上面一個太陽和下面兩個跳舞的人像,後演化為金文和甲骨文,到了漢朝,才簡化成現今的字形,上面一點,中間一橫,下面是一合掌乞拜之人。而在甲骨文中,‘卞‘字形,更是十分形象具體,象是一個人雙手捧着一個方形之物。

請各位評委看一下屏幕, ,這方形之物,有的學者認為是冠,就是帽子,對此,我不能苟同。

我以為,探究這方形之物,不應望形生義,更不能牽強附會,應注意到其本源,而這個本源,就是’卞‘是起源于對太陽的圖騰。也就是說,這’卞’字,與太陽或宇宙有關。據此,我們再看一下《周書.顧命》中的一句話,所謂‘命汝嗣訓,臨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這裡就提到了‘卞’,‘卞’為何意?《周書.玉篇》中,對其作出了明确的解釋,‘卞,法也’,那麼何為法呢?其實,老子在《道德經》中,已作了說明,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見,道即為法,法即為道,而道,指的就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

在此,我想特别說明的,上述《周書.顧命》中的所謂的‘率循大卞,燮和天下‘,既提到了‘卞’,又提到了’和’這個字,非常有意義。’和‘這個字,在《說文》中,和就是燮,而燮是指諧和,調和。

請各位評委再看一下大屏幕,金文中的這個’ ’字。

這‘和’字,看上去,十分有動感,就好像一物從天而降,正好掉在一株禾苗葉上,禾苗利用自身強勁的彈性和三足鼎立的優勢,成功地化解了這下落的動能,最後穩穩地接住了這天降之物。因此,這’和‘就是調和、和諧。對此,老子通過“和”這一手段與方式,将“道”的生成性與過程性,闡述的淋漓盡緻,即《道德經》四十二章中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對于‘和’的理解和認識,同樣在《淮南子》中,也有相應注解,所謂“天地之氣,莫大于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與成,必得和之精。” ,在《詩經?鄭風?萚兮》中,有‘鳴鶴在陰,其子和之’“之說。

評委:“這位同學,你如此引經據典、大費周章地向我們講了這麼多,能否用一句話來高度概括一下,将你的觀點直接表達出來?“

博士:“我可能要用兩句話才行“,頓時引起了台下的一片笑聲。

評委首肯後,博士答道:“第一句話,卞和雖為人名,但實際上,韓非子所想表達的意思,與玉璞、以及加工後的和氏璧,都是同一種含義,即代表的是一種宇宙的本體,也就是易經中的‘道’,是一種能給蒼生人世帶來穩定和諧的宇宙正氣或正能量。第二句話,《周易?系辭上》中所謂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實際上清晰地解釋了上述含意。宇宙間的能量或本體,在天,即表現為道,在地,則物化為玉。《道德經?太上》中曰:‘道之積成,托形立影,與時翺翔’。杜光庭在《錄異記》中稱:“歲星之精,墜于荊山,化而為玉”,還有…“

哈哈哈…台下又是一陣笑聲。

博士紅着臉,繼續說到:“秦傳玉玺上所刻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上應天命、下承國體,其中的‘命‘這個字,除了通常所講是上帝的命令或意思外,還有另一層含義,命,就是道,就是和,就是和氏璧這一玉器。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