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請講“
“那晚座談會,大概在晚上十點半左右結束。在結束時,姜副館長在小禮堂門口,讓我看了一下他手機裡面的一張照片“
“吳教授,不好意思,我想先打斷您一下,您還記得姜副館長手機是什麼樣子“
“以前沒有見過這種款式,隻是看上去,好像蠻新款的,蓋子可以滑下,屏幕好像也蠻大的,顔色有點兒灰,金屬感比較強“
“您看看,是不是這種?”,範清婉從包裡拿出一張照片,交給吳教授。
“是這種。”
“謝謝!請您繼續講。“
“姜館長讓我幫忙辨認照片中一張紙條上的文字“
“能否具體講一下,文字的内容是什麼?“
“當時,座談會剛散,我作為會議的召集人,要送參會的各位專家學者離去,因此隻是匆忙地看了一眼,至于那紙片上的文字,看上去很為怪異,有點象以前湖南長沙考古發現的“禹王碑”上文字,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古篆文,分成幾行,外形狀似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金文,也不似六國古文,近于缪篆和符篆的演變,其字體結構,非常詭秘神奇,筆法也很粗犷,字形若靜若動,有“道家秘文”之金石韻味。
由于我一時無法辨出為何種文字,而姜副館長又不想讓其他人看,所以就匆忙約定,等到國慶之後,雙方再找時間面談,後來他就離開了。唉…真沒想到,一下子人就沒了,真是老天不公啊!“
範清婉見吳教授情緒似乎又要激動起來,便連忙問到:“除了您以外,當時還有沒有其他人看到紙上的文字?“
“應該沒有,姜副館長當時拿着手機,在大家面前晃了一下,就連忙收進了他的提包中了“
“哦…那姜副館長當時還說過什麼?“
“哦…他好像提了一句,說他們館的老馮正在破譯這張紙上的内容“
“就是第二曆史檔案館的老馮?“
“應該是吧“
範清婉心裡頓時咯噔了一下。
就在這時,門外隐約傳來一陣短暫的對話聲,隻聽一人問到“來找吳教授?”,另一人答到“裡面好像有人…那我明天再來吧”,聲音低沉,有點模糊不清。
範清婉見門外沒有了動靜,便又回頭說到:“吳教授,麻煩您幫忙看一看這張照片,可曾見過此種印章?”
吳教授接過打印紙,見是黑白的,仔細看了一下,便說到:“這是一種用篆體雕刻的印章,這張打印件太模糊了,有點看不清上面刻的是什麼文字,要是有實物,也許容易辨認些”。
範清婉打開手機,将裡面的照片展示給了教授。
吳教授拿下鼻梁上的眼鏡,眯起眼,盯着手機屏幕看了一會兒,臉色慢慢嚴肅了起來,猛然間,他放下手機,到桌上、抽屜裡和自己的手提包裡翻騰了起來,動作幹脆敏捷,未幾,這才尴尬地解釋到:
“我這眼睛,現在是既老化又近視,看東西,沒有了放大鏡,還真的不行,一些細微末節的地方,看起來有點模糊吃力。“
範清婉本想告訴教授,手機裡的照片是可以放大來看的,而無需要借助放大鏡,但想了想,還是作罷了。
但沒想到,吳教授此時卻突然說到:“不過,雖然還沒能看得真切,但根據印章表面的筆畫、圖案、雕刻等特征,這應該是一種宋代或宋以後的印章”
“吳教授,學生比較愚鈍,能否麻煩您講清楚點,為什麼判斷為宋代或以後得?”
“你看一下這印章,上面的筆畫是不是盤旋屈曲,折疊均勻,并且呈正方形布局的?印面是不是被填得滿滿的?這是九疊篆印章的典型特征。這種以小篆為基礎的篆刻,最早源于宋代”
“為什麼叫九疊篆呢?我怎麼發現這枚印章上,有幾個字并沒有折疊成九層啊?”
“呵呵呵…所謂的九疊,并不是說字體必須要折成九疊狀,而是一種泛指,可以是五疊、六疊,也可以是十疊,這主要是看字體本身的筆畫多少。我們中國人認為,‘九既是陽數,又是最大的數,比如,指天高為九重,地極為九泉,國土遼闊為九州’。”
“謝謝!謝謝!有點茅塞頓開了。”
“還有…”,吳教授踟蹰了片刻,補充到:
“如果我沒有看錯的話,這枚印鑒很可能是茅山道觀的那枚‘九老仙都君印’”
“九老仙都君印?”
“那…這種印章蓋在人的身上,裡面有什麼講究嗎?”
“呵呵呵…,這種法印代表的是一種神靈和道門的權威,被作為溝通天庭、召役鬼神的憑證。古時候,一些位達官貴人、社會名流和家境豐裕的鄉紳死後,在下葬前,家人會請茅山道士為其亡靈超度,而道士在亡醮儀式結束前,就會在墓主身着的棉布長衫胸口位置,蓋上這枚九老仙都君印,以示能暢順無阻前往西天極樂世界”
“這僅是初步判斷,尚不能下最後結論。你看…能不能将這張打印件給我留下,待我回家後,再仔細琢磨一下?”
“好…好的,真不好意思,給教授您添麻煩了!”
“不用客氣,學生的事,老師自然要盡力而為的,更何況你如此認真敬業,也是在為我們南大争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