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中文 > 秦始皇孫天界直播日常 > 第17章 秦皇虎視蒼生群,漢武馀烈尚氛氲④

第17章 秦皇虎視蒼生群,漢武馀烈尚氛氲④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商鞅笑了笑:“其實這話原也不錯。何況,這也是鞅之幸。使秦國如楚國魏國一般,又豈有鞅的容身之處?”

楚悼王位面。

這裡就沒秦國君臣這麼和樂了。

熊疑怒不可遏,直接掀翻了自己面前的小案:“猖獗!楚國有這麼群人,難怪最後會亡于嬴秦之手。”

被通知死亡的吳起神色木然,盯視着地上地一點。說實在的,他對自己的結局其實已經有了一定的預料了,畢竟他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在楚國又沒有深厚的根基。楚王熊疑這個保護傘一旦去世,那他就是砧闆上的魚,隻能任大貴族們宰割。

可新法是他的心血,也是挽救楚國頹勢的唯一良策。這邊楚王熊疑死了,貴族們轉頭就把他殺了,終結了新法,這不單單體現了他們的自私淺薄,更是對王權的一種挑釁。

熊疑如此暴怒,怕也是出于後者。

眼看着殿内能砸的都砸了,熊疑胸中凝結的怒氣才略略消散些許。他深吸一口氣,走到吳起身邊,握住他的手,懇切地注視着他:“先生,是我楚國對不住你。”

此刻他并不知道吳起死前為了自保對他的屍體做了些什麼,也不知道那些貴族為了殺吳起而跟着對他的屍體做了什麼,更不知道他的好兒子将他屍體變成刺猬這件事視作老父親送給自己兒子的最後一件禮物。

吳起自然也不知道。

他斂目搖了搖頭:“王上千萬别這麼說,若無楚國,吳起這顆無根的浮萍,怕早就被外面的風雨打得淹沒在水中了。如今天幕既然已經告知了未來,那我們就需要及早做好準備才是。”

這話其實也挺無力的。

套用那後世柳宗元的思路:“有法子不用,是不喜歡嗎?”那必然是沒更好的法子了。熊疑也好他也罷,在變法時就該料到後面的結局,但他們都以為自己還有時間,可以慢慢矯正,誰知上天并不願意給他們這個時間。楚貴族也比他們想得更加瘋狂和肆無忌憚。

但這會兒他們二人誰都沒有點破這一點。熊疑朝他作了一揖:“此次疑定然做好萬全準備,定不叫先生再落得天幕所說的那個結局。”

【秦國的這種制度有兩大好處,其一:維護了中央集權,保證了君主對地方的絕對控制權;其二:給了沒有根基的能人異士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也拓寬了平民階層上升的路徑,增強了他們為大秦做事的動力。在這種情況下,秦又怎麼能倒回先前六國的狀态呢?】

嬴稷直樂呵:“可不是這話嗎?我秦國可不想成為其他國家的‘人才輸送基地’。”剛才嬴棠那句,“魏國喜提秦國人才輸送基地的美名”精準戳中了嬴稷的笑點,他把魏國這些年給他們秦國的人才全部數了一遍,毫不留情地表達了自己對魏國國君的嘲笑。

聽得嬴柱和嬴子楚歎為觀止。

快七十的人了,記憶力比他們這些青壯年人還好,難怪活得就比他倆歲數加起來少十幾年呢。

秦國國君們聽得津津有味,但劉徹卻如食雞肋:“不若好好分析對後世究竟有什麼影響,秦始皇選郡縣制難道是什麼不可理喻的行為嗎?還用着這麼細緻地講?不懂的人就讓他們不懂去呗,這麼大的人了還要人家把東西掰開揉碎了喂到他們嘴邊,還不如我們家據兒三歲的時候。”當皇帝的誰不希望土地都歸自己啊,那麼多藩王,他們看見了心裡不會堵得慌嗎?

劉據:這和小孩兒吃飯不是一個概念啊!幹嘛老提我小時候的事情!

霍去病道:“後世是後世,當時是當時,如果直接分析對後世的影響,恐怕還是會有很多人不服氣,覺得秦始皇眼光不行。”

劉徹:“始皇帝被攻讦的又不止這一點,一一講過去,得耗多少時間?”

霍去病沉默片刻,然後道:“……陛下說的有理,但是這話不能和始皇孫說,因為下一講就是您。”您怎麼就能保證自己不會被罵、背上莫名其妙的黑鍋?

“漢武故事”四個大字又開始在劉徹腦海裡反複播放。

“有些事情還是要說清楚的。”劉徹正色道。變臉比翻書還快

霍去病:“是吧。”

【我們再看秦統一後的局勢。丞相王绾提出分封始皇諸子,以此來防範蠢蠢欲動的六國貴族,防止六國故地生事。他的考量不可謂沒有道理,但是除了六國之外,秦還征下了蠻族,即大家通常所說的“化外之地”。《左傳》雲: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要讓這些蠻族徹底安定下來,就要讓他們從心理上對秦産生歸屬感,武力鎮壓并不是長久之策。這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了。】③

【綜上所述,秦當時實行郡縣制,是合理的、符合國情的。二世而亡的鍋,不在郡縣制上。這是從秦時的角度看的,那從後世的角度呢?我們不妨來和歐洲做個對比。】

“歐洲?”嬴政皺起眉——他忽然想起了嬴棠之前的話,“你說過後世學子的日常科目裡,有一門是外語?這外語,莫不就是那歐洲的語言?”

“然也!始皇陛下這都能猜到!”嬴棠歎服不已。

“我們這裡一般隻有典客才會專門學其他國家的族群的語言……為何要稚子去學?”嬴政眼神一黯,“有這個時間,去學一些其他東西不好嗎?還是你們後世人人都想當外交官、想去外族玩耍?”

劉徹和李世民也精準捕捉到了關鍵詞。

李世民有些不爽:“我華夏泱泱大國,該是他們學咱們的語言和禮節,來見咱們才是。”

劉徹亦對衛青道:“看,這就是不把匈奴打趴下的後果,苦了後人要多學一門功課。”

衛青:……那個歐洲,和匈奴,好像不是一回事吧?

不過劉徹的邏輯也沒錯。匈奴就是這樣,不讓它疼狠了怕狠了,它就蹬鼻子上臉得寸進尺。若真一直隻守不攻,那麼邊境百姓就永無安甯之日。

嬴棠長籲一口氣:“這就是個很複雜的故事了……不過您聽到這件事後的态度,和後世人預想中您的态度,差不離呢。”

嬴政微微偏了偏腦袋:“後世人怎麼想朕?”

嬴棠笑起來:“他們說:‘秦始皇不會怪你沒有學好外語,他隻會怪自己沒有把歐洲也打下來。’”雖然放曆史背景下,要達成這一願景很難。畢竟生産力和技術水平在那裡,嬴政的壽數也在那裡,周邊又有那麼多戎狄和虎視眈眈的六國貴族,秦軍要分神去那麼遠的地方基本上不太可操作。但這樣的期望,又何嘗不是對秦始皇功績和能力的一種肯定。

嬴政好一陣失語。

扶蘇被父親這少有的無語給逗笑了,點點頭,肯定嬴棠的想法:“使父皇早知道‘歐洲’的存在,必不能容忍這件事的發生。”嬴政是不喜歡人擺爛,因為他是個喜歡物盡其用的人,大秦又正是用人之際,如果有學識的人都不努力,那誰來建設美好大秦呢?

但同時,嬴政也是一國之君,還是一個完成了統一霸業的君主。天生的上位者,最想要的就是臣服。别人臣服于他和他的國家,于他而言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自己國家的子民不想學外族語言,也無可厚非。

簡而言之,就是,

始皇帝不會怪你學不好外語,他隻會希望你能把學外語的時間用在其他于國家而言有用的東西上。

李世民神色複雜。

作為一個要當全天下爸爸的男人,他在某些方面有着精準的雷達,就比如:

“你們覺不覺得,後人這段話,有一種莫名的底氣,有點像……”

“像什麼?”其餘人好奇地望過去。

“像小孩在外頭受了欺負,然後找耶耶撐腰——他們确信耶耶一定會幫他們并且有能力欺負回去。”

衆人:“……”你沒說這句話之前我們還沒這麼覺得!

【歐洲的封建等級制度,是以土地關系為紐帶,層層分封而形成的。這一點是不是有點耳熟?】

衆人不自覺地點頭。

姬旦卻道:“可他們是以土地為紐帶的……”分封制如果不配合着宗法制使用,隻簡單粗暴地把地分下去……

那得亂成什麼樣子?

光想想那個場景姬旦就覺得整個人都不好了。

蒙毅看向王绾:“如果是這樣的分封……”

王绾立即打斷他,對嬴政道:“那老臣建議大秦用它,就該天打雷劈。”

“咳咳咳咳咳咳”其他人沒想到王绾反應這麼大,趕緊用咳嗽來緩和氣氛。

“您别這樣詛咒自己,”嬴政也是哭笑不得,“朕知道您是真心為了大秦考慮。”如果是唐朝那些藩鎮割據勢力,那他們一定會對這種分封青睐有加。可王绾推崇分封制是希望為秦建立起血緣屏障,天子遇到危險時各諸侯王能及時領兵前來保護,這本質上還是為了維護秦朝的長治久安。

【可他們的分封制又和我們的有點不一樣。周時分封諸侯,大家在名義上,都是周人。但歐洲不是,他們的附庸隻承認自己的直接上司。我打個比方,武安君,您算不算周人?周天子名義上算不算您的“上司”?】④

這個名點得白起是猝不及防。

但他很快反應過來,鎮定道:“自然算。”雖然此的周天子和他們比起來,已經說得上是“落魄”。

【但是換成是歐洲,他們卻不會承認自己直接上司的上司也是自己的上司。甚至還有,甲某是乙某的封君,但乙某的封臣又是甲某的封君這種情況。也就是代入到歐洲,您還可能成為周天子的上司。這種情況就導緻了歐洲長期都處于割據混戰的局面……他們現在也還是一團亂。】

白起嘴角一陣抽搐——周天子上司?你還真敢講!

那邊嬴稷笑得腰都直不起來了,整個殿内回蕩的全是他反派的笑聲:“哈哈哈哈哈哈白起是周天子上司,不知道他現在是什麼表情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周王和其他那幾個家夥鼻子都要氣歪了吧啊哈哈哈!”

嬴子楚捂着兒子的小耳朵,堅決不讓他脆弱的耳膜受這魔音的摧殘。

小嬴政奶白的小臉兒上盡是困惑——曾大父怎麼了?

嬴柱摸摸他的臉頰,小聲道:“上了年紀情緒不穩定。”

【我們可以試想,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制度,那華夏,又會是什麼樣的局面呢?】④

答案心照不宣。

“僅是統一六國,沒有這樣大的成效。假如秦滅後,諸侯都隻想着偏安一隅,各占一地,那與這‘歐洲’又有何分别?”李世民思忖着,“所以一樣的文字、一樣的錢币……就成了讓統一觀念深入人心的最好工具了。”

“然也,華夏的諸侯誰沒有一個統一夢?就是那些胡人,入了中原,也不會隻想着割據一方,”長孫無忌道,“隻要一個人、一個勢力有這樣的想法,統一,就是必然趨勢。而那歐洲,居然能曆經千年都處于分裂狀态。”

“歐洲沒有‘秦始皇’?”劉邦問。

【沒有。】

“難怪,”劉邦聳聳肩,“沒有這樣一個人站出來,文字不統一,貨币不統一,度量衡不統一……交流都困難,如何‘一統’?”秦始皇給後人築起了一個統一的框架,從此統一成了每一個華夏人心中的執念。

劉邦是經曆過戰國時期分裂局面的人,所以他尚能理解其他六國人的觀念。

但後人,明顯就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們有一道明顯的思想壁障了。

什麼,真的有人願意永遠割據一方?真的有人能受得了一直不統一?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後人習慣了統一,就像适應吃飯喝水那樣。人生來就要吃飯,國家也注定要一統。就算分裂也隻是暫時的,關鍵時刻,一定會有個天命之子站出來,将破碎的山河一一拾起縫補好,還這片土地一個完整。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