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母聽了大太太的話:“這是自然要好好讀書的,他爹說文彥像他,也是個會讀書的。
沈文彥聽着母親和大伯母之間針鋒相對的話語,大伯母不能炫耀丈夫,就炫耀兒子。
不禁想到了這個時代的女人的悲哀,一輩子隻有依靠着男人,一生的命運都寄托在男人身上,要麼靠父親兄弟,要麼靠丈夫兒子,而自己也從出生便被母親視為她和姐姐的依靠。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隻要求女子順從就行,讓她們沒有通過自己改變命運的途徑。
所以會看到大房的庶姐對沈佳芸如此羨慕,她對自己的婚事做不了主,也沒有能夠完全依靠的人,全靠以後大太太能夠發發善心,給她找個好夫婿。不過再怎麼樣,肯定也是比不上嫡姐的婚事的。
沈文彥默默的慶幸着自己這輩子可以靠自己,可以追逐功成名就,可以有理想與抱負,有實現它們的機會。
沈老太爺端坐在堂上,端起茶杯呷了一口,并不想摻和後宅發生的事兒,他隻關心家中兒子的仕途和孫子的學業,能不能做到光宗耀祖,名顯後代,家中女人間的事兒一概不想管。
他聽到沈母說到沈文彥,對于這個孫子,并不太熟悉,出生之後便和沈母一同随着老二學誠,去了就職的縣治,不像大孫子沈文宏,一直是留在自己身邊教導。
既說到他像老二學誠,沈老太爺便看向從自己進門起,和大家一起給自己問好後,便乖乖坐在沈母旁邊看着大家的沈文彥,又想起了家中來信,他遭遇拐子的事兒,便起了興趣,想問問孫子的學習情況。
便招招手,讓沈文彥來到身邊,看着孫子下了椅子朝自己走過來,就問到:
“文彥今年已經滿六歲了吧,蒙學讀物應該讀完了,四書可是也已經讀過了?”
沈文彥才剛溫習完學過的内容,自然是很有信心:
“祖父,文彥已經讀過四書的内容了,已經能夠默誦,對于五經也已經接觸過了,對于其中的意義也大概了解了。”
老爺子看着說話表達流暢的孫子,便随便抽問了《論語·述而篇》的内容。
沈文彥對于背誦它的内容已經駕輕就熟,流利的将它背了出來。
老爺子聽了也很滿意;“背誦尚可,那對于其中聖人所提出的想法和學習态度,你可有所理解?”
沈文彥也不怯場害怕,便将自己對于文章的理解認真的表達了出來。
老爺子很高興:“之前便收到趙同知的信,說你小小年紀遇到事情從容不迫,頭腦靈活,果然是個好孩子,你再與我說說你是怎麼發現那些人是拐子的證據的。”
大太太看着正又準備回答老爺子問題的沈文彥,她可不想沈文彥搶了兒子的風頭,也不想老爺子身邊再多一個孫子跟着,那不是影響了自己兒子的地位嗎?
于是就對老爺子說到:
“老爺子也趕路回來也是累了,現在也坐下休息了一會兒,晚飯早就備好了,不如先去用過晚飯,您和文宏也都該餓了。”
沈文宏也立馬對着老爺子勸到:“祖父您舟車勞頓,也沒好好吃飯,祖母和母親肯定為我們準備了喜歡的膳食,先去用過飯再與弟弟讨論這些事兒吧。”
沈老太爺對于自己身邊長大,又會讀書的大孫子自然很喜歡,聽着孫子說了,便叫衆人一同起身去用餐。
沈老太爺坐在一桌豐富的晚膳前,見着在一旁伺候用餐的吳老姨娘,想起老二學誠和孫子沈文彥,便叫她不用伺候了,自己去用餐吧。
“吳姨娘也是家中老人了,兒子孫子也大了,家裡也不是沒有伺候的人,以後還是讓她自己去用飯,不用在旁邊候着了。”
老太太臉色難看了一瞬,吳老姨娘在一旁聽了,低頭謝過老爺子,緩步離開去一旁桌上用飯。
以前剛被家人為了哥哥彩禮把自己送進府的時候,老太太也是讓她這麼伺候的,直到後來生了學誠,才終于能過得好一點兒,不用把家裡下人的活兒都做了,可是最近老太太得了敕命封号,又比以前難伺候起來。
自己兒子孫子也大了,和自己感情也好,這麼叫自己伺候着,也是下他們的面子。
沈文彥看着這一幕,真的是感受到了封建社會對女人的剝削。
飯後,沈文宏以學業上的問題需要老爺子的解答,帶着老爺子去了書房,沈文彥也沒再有機會和老爺子交談,沈母便帶着兩個孩子告辭回了自己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