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太太她們的心思沈母是知道的,把老爺子叫走不讓他和沈文彥接觸,不就是不希望文彥能在老爺子面前表現嗎?
老太太做這樣的事兒還少了嗎,将家中财産都買了祭田,這樣以後可以全部留給身為嫡子的沈學勝繼承,以前覺得沈父學業太好,做出各種事情來阻撓他好好讀書,不是時不時的抄經書,便是為難吳老姨娘讓沈父為難。
沈母對此并沒有那麼在意,畢竟大伯哥是靠着老爺子的關系,才謀得了一官半職,以後還要靠着老爺子為官多年留下的人情,看能否更進一步。
至于家産靠沈父做官也完全能養活一家子,反正生活是會慢慢好起來的。
所以大太太和沈文宏才需要老爺子的看重,沈文宏的學業也需要他的指導和幫忙。
而自己的丈夫比大伯哥小了十歲,現在三十出頭正值壯年,也有同窗師友,自己現在最重要的是教育好兒子,并且好好籠絡住丈夫的心。
回到自己院子的沈母對沈文彥說:
“文彥,你看你大伯和父親,老爺子能幫你大伯一些,但那又能有多少呢,隻有自己讀書好啊,才是真的。”說着便又教育起沈文彥。
“過兩日我們便要回家了,回去後多請教你父親,在夫子那裡也一定要認真。”
沈文彥知道科舉的重要性,畢竟上過那麼多年曆史課,最初的分封制的演變,逐漸形成了皇帝與世家共同治理天下的局面,世家貴族壟斷了上升的渠道,這對皇權的統治非常不利。
所以在此之後,皇帝為了更集中的權利,為了一步步打破世家的壟斷,越來越重視科舉制度人才的選拔。
世家貴族推薦的人才都維護世家的權利,而科舉出身的人才則是不同,科舉制度更加鞏固了皇帝的權利。
這也有了宋朝皇帝宋真宗親自做的勸學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随,書中有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緣,書中自有顔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皇帝以功名利祿,美女佳人勸誘世人讀書,而進士及第後授官則是最有力的勸學措施,直白将科舉及第的好處展現出來。
所以科舉讓皇帝有了鞏固統治的方法,人才也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而有個進士出身越來越重要。
在封建王朝後期,靠門蔭做官入仕的人越來越不能政治權利的中心,官職也并不能太高,全靠家中父輩的能力,或者得到皇帝的寵信,否則在未來也很難再進一步。
這從皇帝與世家的矛盾,逐漸變成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所以沈文彥明白母親為什麼對自己說這些,也明白老爺子對子孫學業看重的原因。
他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士農工商,想在這時代過得好,讀書取仕是必須,不然遇到事情連保護家人都做不到,他想到了趙同知為什麼願意幫助沈家,而趙同知能夠幫助沈家,也是因為他當官能有權利去做到很多事情。
上輩子讀了這麼多年書,到死都在參加考試,即使知道科舉的困難,這輩子從頭來過的沈文彥,并不覺得自己不能做到。
在這之後的兩日,沈文彥依舊是在讀書後,去陪陪吳老姨娘,或者去和老爺子吃飯,當然這時大太太和沈文宏也都會在旁邊。
而老爺子對這個嫡孫子沈文宏是非常滿意的,畢竟跟着自己讀書多年,啟蒙學習都是他在操心,而沈文宏的成績也讓他很滿意,所以對年紀還小的沈文彥也沒有那麼在意,想要專心培養好沈文宏。
在知道沈文彥即将和沈母回臨陽縣的時候,沈老太爺便叮囑他回去後用功讀書,莫要貪玩,便帶着快要參加府試的沈文宏去了書房。
臨别前一天沈母帶着沈文彥和沈又菱再多陪陪吳老姨娘,晚飯時,吳老姨娘不舍的看着孫子孫女,想到又要很久都見不到孫子孫女,她拿起手帕擦了一下濕潤的眼角。
“你們這一走又不知道要幾年才能再見上一面,我是真舍不得你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