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的這天,會長先是象征性的說了兩句開場的話,然後就迫不及待地向大家介紹此次比賽的出題及示範演講的預備會長——陳晏和。
許朝晞聽到的時候,有些詫異,眼神不自覺地向陳晏和看去。
恰好,陳晏和也在看她。
許朝晞覺得自己非常完美地用眼神表示了自己的心路曆程變化:
原來是你出題啊!
怎麼是你出題啊!
你怎麼了出這個題啊?
但陳晏和的眼神裡,比上學期多了些莫名的東西,許朝晞試圖去探究,又仿佛怎樣都無法探究。
最終她一錘定音:陳晏和,大概隻是眼神掠過我并不小心停留了一下而已。
比賽和之前一樣,是抽簽決定的順序,許朝晞運氣不太好,抽到了最後一位上台。
鄭可笛在中間左右就上台了,她的發揮一如既往,結合了四季更疊、草木盛敗展現了莊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生死觀,邏輯嚴密,觀點深刻,會長都忍不住贊歎她的文學底蘊和知識儲備。
輪到許朝晞的時候,她的演講稿沿襲了她一貫的“瑣碎生活風”,她的标題叫“嘿,另一個世界的你”,她以自己兒時的兩段經曆切入,表達了自己對于“part forever”的理解變化。
幼時,是“像放學一樣”的短暫分開而已。
後來,是“生活方式的被迫改變”。
再到初高中,讀蘇格拉底、讀李白蘇轼、讀餘華史鐵生……讀了千千萬萬的思想者對于“生死”一詞的表達。
最後到了如今,她發現,生死始終界限分明而又模糊。
有人喜歡蘇格拉底,也有人不喜歡。
有人覺得李白是最偉大的詩人,也有人覺得杜甫才是。
每個人身上的标簽都是豐富多彩且變化莫測的,但隻有“生死”,泾渭分明。
李白死了,而我活着,這句話是一個事實。
但人類的“生”與“死”,有時候又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之下的種種原因而相交相融,模糊不清。
李白活着,而我也還活着,而這句話,也可以是一個事實。
這樣一路經曆和思考到了現在,她發現,父親在她幼年時給予的看似是溫暖化的、善意向的、避重就輕的“另一個世界生死論”,恰恰也是一種無可厚非的生死觀。
生命像一個輪回,父親治愈了童年的她,而在這樣影響下成長的她,又在兜兜轉轉之後,成為一股新生的力量,填補了父母内心因親人逝世帶來的黑洞。
許朝晞講完最後一句話,目光看向陳晏和。
她原本是想向陳晏和展示她在英語演講上的進步,結果卻看到陳晏和也正看着她,目光灼灼,深邃的眼神裡,透着無盡黑夜中壓抑不住的火苗,某種濃烈的情緒悄無聲息蔓延開來,仿佛兇猛吞噬的怪獸,但又奇迹般的,夾雜着說不清道不明的溫柔。
“And when wind and winter harder. All the loveless land.”
(當北風呼嘯,冬日凝結,一切都變成了愛的荒原。)
許朝晞一下子想到了最近詩歌課上在讀的王爾德的《緻妻子》。
陳晏和的回應,加之剛剛的演講裡又回顧了她過往人生裡較為濃墨重彩的生死經曆,她的心裡湧現出一股莫名的情緒。
輕盈的、熱烈的、辛酸的、美妙的。
像一股升騰而起的熱霧,世界裡清晰的、鮮亮的景色都被遮蔽,顔色如水彩般漸次融合,調配成柔和的明媚。
但她來不及品味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演講比賽還在繼續,她去抽取了自己的即興題目,然後試圖強迫自己進入對這個即興問題的思考。
按照慣例,她的下面是陳晏和,等陳晏和講完,她就要上去完成自己的即興演講。
可她無論如何都無法集中精神在自己的題目上,她的注意力不受控制地随着陳晏和的演講展開。
陳晏和的角度和大家都不一樣。
他由幾個簡單的曆史問題入手,引入朝代的更疊,在面對“part forever”這個主題之時,它把時間的廣度拉至從宇宙大爆炸到現在,把空間的廣度延伸到整個廣袤無垠的宇宙。
他聚焦的視點,由一個人擴散至千千萬萬在這無限的時間空間裡存在過的生命。
萬事萬物,生生不息。
什麼是永别?
“永别”是這樣一件充滿着個人情愫的一件事,毫無疑問,它是私密的、個性的、屬于每個人自己的。
所有屬于個人的“永别”,終将随着時間無止息地前進而消散。
但“永别”一詞又永恒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