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馬文龍志在必得的追求,以失敗告終。
屬于馬文龍的天空,塌了。他整個人萎了。自此,他一蹶不振,整個人變得渾渾噩噩。
相比馬文龍,張家善的戀情,更像是地下工作者一樣,全在悄然進行。
他有一位名叫黃翠萍的村花,打小青梅竹馬。
他對黃翠萍的感情,并不大張旗鼓,一切全在不聲不響。
黃翠萍與張家善同村,兩人從小一塊長大。在兩小無猜的年紀,兩人一塊背着書包上學校,一塊背着書包放學,形影不離。
村裡人起哄,讓雙方父母彼此有意,全在撮和一對農村普遍存在的親事。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着不行,不執着也不對。兩家人平平常常、自自然然,聽慣了“兩人是天生一對”的話,雙方在半開玩笑、半認真間,認同了這門親事。兩人是聽着雙方父母彼此間叫着對方“親家”長大的。懵懵懂懂間,兩人度過了小學,初中。直到這一年,兩人一同踏進高中校門,已是情窦初開。迫于學業壓力,雙方不得不壓抑着自己,将一份情感,化為等待。
情感在高中三年與日俱增。誰都想得到歸屬與釋放。而兩人的周圍,包括雙方父母在内,也在一切充滿未知之前,審視對方,将過去早有的想法,固定下來,成為事實。為此,兩方父母在試探着彼此,都想讓兩人早日确立婚事。
相比黃翠萍,張家善對兩人的愛情是向往的。黃翠萍今非皆比,不經意間,由一個黃毛丫頭,出落成為一個落落大方、婀娜多姿的大姑娘;性格也由過去的大大咧咧,變回了女人應有的羞羞答答。
都說漂亮的姑娘人人追,上黃翠萍家提親的人家不少。
消息不時撞擊着張家善。他更在乎彼此本來就有的緣份。他的心中,黃翠萍占了更多的位置。多年的同行是快樂的,是最好的相遇。至于真到最後,他想好了。一切随緣。怎麼緣盡人散,如若流年有愛,心随花開;若人走情涼,守心自暖。一門娃娃親未曾成真,兩人沒有牽手,可誰都想體驗水到渠成、愛情到來的滋味。在這個時候,哪怕是彼此的心照不宣,全是對方的好,全是夢寐以求。在無數次的幻想中,對方總能适時出現。
青澀時期的感情,兩人有着遠遠的距離。走在村頭或者每個周末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對方剛好出現,即便氣短息喘,也隻能遠遠地看着對方的一天天成熟起來;誰都有着不一樣的沖動,認定這是上天給予最好的驚喜和浪漫,卻誰也未曾伸出手過,讓兩雙手挽在一起。
兩人在很多時刻,都幻想着對方能叫上自己一聲,自己很快應聲,一同與對方走完餘下的路。除此之外,别無他求。這個年齡段的雙方,對于物質是比較淡的,更多的,是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因為過早的戀愛經驗,對于二人而言幾乎為零,對于愛情,兩人沒有過高的奢求,隻希望對方能認認真真看自己一眼,便已足夠。
雙方更相信未來是美好的。
高考在即。高考的一切未知,讓兩個人隻能将一份感情,深埋内心底層。一切未知之前,張家善相信,如果他在這個時候發起進攻,相信她一定會為之所動。而對于黃翠萍來說,她在等待着這個男人的付出。隻要張家善抛出橄榄枝,她會在清澀少女的情愫上,多了回應。她等着這一天的到來,也在村子周邊人的不時撮合中,認定上天給她制造着浪漫與驚喜和滿足。她相信接下來的感情,會是甜蜜的。
誰也不知,上天給竟然給兩人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首次高考,兩人雙雙落榜。
曾經的美好和期翼,化為泡影。
在這之後,兩人再沒有一同出現在趕往學校的路上。黃翠萍放下書本,放棄補習,接受現實,跟着父母做上了田地的農活,成了一個農村裡再普通不過的村姑。張家善不甘心,繼續捧上課本,往來于學校和家裡之間,完成他的補習。
選擇不同,讓生活像是變了個天。
生活對于兩個年青的來說,壓力同樣巨大。高考對于張家善來說,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擠壓。對于窮苦農村的孩子而言,沒有高考,意味着謀不到一份好工作,也就沒有一個好未來。誰也不敢在現實面前,輕言放棄高考這道坎。高考的壓力,以及補習成績的落後,讓張家善心灰意冷。他再不敢将過多的心思,放在曾經的幻想中。而黃翠萍似乎認了命。她坦然同村裡普普通通放棄補習的女伴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似乎田間地頭,就是她的宿命一樣。隻有每年高考的七月,她會不時凝望村頭,看向曾經坐過的教室方向,多了記挂,多了一絲的不甘。
終于,這一年,張家善如願以償,考進了心心相儀的地區中專,即将成為國家包分工的一員。兩人自此分道揚镳,少了見面。從這一天起,一人去了地區城市的方向,一人則繼續留守古老村子,任由現實的距離,一點點拉開了兩人的距離。
一紙中專錄取通知書,拉大了兩人的距離。本就沒有山盟海誓過的張家善與黃翠萍,變得若即若離。雙方不再公開關系,但彼此間,誰也沒有戳破似是而非的關系。不同的生活軌迹,成了少有交集的平行線。兩人極少碰面,也讓曾經熾熱過的一份情感,變得隐隐約約,變得期期艾艾。
張家善中專畢業這一年,分工進了稅務局。兩人一工一農的身份,終成落地的靴子,再無懸念。兩人的關系,雙方父母敏感地選擇了回避。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誰也不敢替二人作主,隻能将最終的選擇權,交給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