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她也可以找劉五爺幫忙,把村民們手裡的家禽牲畜賣出去。
此外,東北天冷的早,鳳城十月底就零下了,而種地卻要等到來年五一前後,這麼長的空檔期如果能利用起來,比如蓋大棚種植反季蔬菜,也不失為一個掙錢的好辦法。
她自打重生後就一直有收集報紙和時文期刊的習慣。去年她就曾在一張舊報紙上看到一條報道,說國家分别于1975年、1976年和1978年,連續召開了三次“全國塑料大棚蔬菜生産科研協作會”會議,大棚種植模式及相關技術漸趨成熟。
一方面,她想通過農大的趙老,幫忙介紹懂得大棚種植技術的老師或者學生,到時将人請到村子裡指導大夥兒學習技術。
另一方面,她知道蓋大棚最主要的是塑料薄膜。
現在普通人進建材商店買塑料布還需要工業券,而蓋一座蔬菜大棚要用到的塑料布,僅靠三瓜倆棗的工業券顯然是杯水車薪,怕是将來隻這一項就難倒所有人。
而她的“築夢”公司這小半年因為薛老爺子牽線搭橋,打通了不少建材廠家,其中有兩家剛好能生産塑料布。
所以到時由“築夢”出面集中采購,回頭再轉賣給鄉親們;或者直接簽訂協議,未來二、三年内,以大棚出産的農産品來抵扣這筆款項。
這樣既能解決鄉親們蓋大棚的原材料問題,也能适當緩解大夥兒前期的經濟壓力。
不過這後一條她暫時先不打算說出來,不說“升米恩,鬥米仇”,單說她想幫助大夥兒尋找發家緻富的路子不假,但不代表要大包大攬,事事兜底,因此反倒養出大家的惰性。
而等蘇麗珍陸續說完自己的想法,張表舅整個人都聽住了!
他連車也顧不上趕了,匆匆把馬車停在路邊,就急急問蘇麗珍道:“珍珍,你說的這些都是真的?你真要教俺們村大夥兒養牲口,還有那個蓋大棚?”
蘇麗珍聞言,笑着糾正道:“表舅,不是我教,是我去農大請專業的老師來教導大家。”
張表舅一拍大腿,“都一樣!珍珍啊,你這可是幫了俺們一個大忙!”
是屯子裡大夥兒不想多養幾隻雞鴨嗎?
當然不是!
農村一向有句老話,“家财萬貫,帶毛不算。”
這玩意兒三隻、五隻的好擺弄,十隻、八隻的也不算難,可再多了,它就不好整了。一趕上鬧瘟鬧病的,小雞小鴨就一窩一窩的死,啥招也不管用。
再加上你想讓這些東西多長肉、勤下蛋,光靠喂菜葉子、雜草可不行,得頓頓搭配糧食谷物,隔三差五還要弄點魚蝦、蟲子之類的葷腥,這都是有成本的。所以大夥兒誰家也不敢一次抓太多,就怕一個不注意,賠個底兒朝天。
這要是有專門懂行的專家師傅來教導指點大家,那可解決老大的問題了!
還有那個蓋大棚種反季菜,聽着就适合他們這嘎達。要不然一冬天好幾個月,屯子裡老少爺兒們貓冬閑不住,總偷摸湊在一起耍錢喝大酒。糟蹋錢不說,還帶壞風氣,把底下小輩們都教壞了,大隊長和書記為這事沒少生氣。
到時候讓大夥兒有事幹,還能掙錢,這多好啊!
他這一年抽空跟着兒子認了不少字,雖然看報紙還費勁,可他按蘇老弟教的,一有空就聽收音機,現在不說多有文化,起碼的見識還是有一點的。
他知道這世上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學問,種地養雞也一樣,聽說有專家研究出的新型糧種,畝産量能原地翻一番!這可不是光憑他們種一輩子地就能弄出來的。
所以說還是得有學問,懂知識,它能讓人的路子越走越寬。
張表舅是越想越高興,臉上的笑意怎麼都壓不住,一疊聲誇蘇麗珍有心。
張表舅的反應也在蘇麗珍意料内,隻是她擔心屯子裡民風保守,有些人家會覺得她沒事找事。
她倒也不是非要所有人都聽自己的,隻是也怕自己凡事想當然,到時候真實施起來,猶如空中樓閣,好處還沒壞處多,反倒浪費鄉親們的時間精力,所以還是想征求一下村裡人的意見。
“表舅,您看村裡大夥兒能願意嗎?我想着咱們是不是先跟大隊長和書記商量一下,如果他們也覺得沒問題,我再着手安排。”
張表舅忙道:“他們有啥不願意的!這是珍珍你看的起他們,放在别的屯子,那是他們求爺爺告奶奶都求不來的好事!”
“不過找大隊幹部事先說一下也是應該的,你與屯子裡非親非故的,平啥白白給他們出這麼大力,咱得讓他們這些管事的記住這個人情!放心吧,這事就交給表舅,到時候我給你去找他們。”
蘇麗珍聽了失笑,她本來沒這個意思,表舅卻不願她平白出力。再想想這兩天張家人對她的悉心照顧,真覺得血脈親人也不過如此。
再看看旁邊一直拉着她的手,滿眼崇拜驕傲的小麥姐,不由也跟着揚起唇角。
她不願想起過去的自己,那些負面的情緒如今仍能輕易左右現在的她。
可這一世身邊的人都這樣好,真的太好了,她舍不得辜負他們。
越是接近市區,路段越好,所以他們回去時,用的時間比去時要快,差不多九點剛過就到了飯店。
蘇麗珍跳下車,順手扯過一大兜子幹菜,準備進店喊人過來幫忙卸車。
剛一進店就見王樹驚喜地迎上來,“珍珍回來了!”
蘇麗珍朝他笑了笑,“回來了,我爸媽這兩天還好吧?”
王樹一邊十分有眼力見兒地接過她手裡的幹菜兜子,一邊飛快答道:“好着呢!就是叔和嬸子嘴上不說,但是大夥兒都能看得出來,他們還挺惦記你和小麥的。”
說完,他又忙補充道:“哦,對了,那天咱們救過的孟老出院了,和前兒那位沈先生今天又一起過來了,叔和嬸子親自接待的,人才剛進包廂幾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