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以持節十九年,換漢使尊嚴,其間父母兄弟皆因皇帝而死,妻子改嫁,值嗎?以持節牧羊的方式度過生命中最重要的年華,值嗎?如果我成為蘇武,會怎持做?
一、封建禮教的指導
儒家強調事君如事父,尊長犯錯晚輩并沒有指責的立場。為人臣子,也意味着受君主恩惠,蘇武因此能罵衛律“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生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
時代的局限使蘇武對皇帝錯殺李陵一家不置可否,兄弟又皆因觸犯皇帝自殺謝罪,本身有錯在前,所以在中國人國大于家,強調集體利益至上的思想觀念下,得以保持對漢的敬護之情純粹而無怨憤摻雜。
二、愛國情懷的支持
張勝遇事驚惶,他束手無策的不淡定體現護漢之心不堅定,而蘇武則因“見犯乃死,重負國”欲自殺報國。面對衛律、李陵“空以身膏草野,誰複知之”“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歸漢!”欲自殺報國。“空自亡苦之地,信義安所見乎?……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信義不是為了做給别人看,不是為昭告天下而有意義,它不在乎不為人知,君子慎獨,信義蘊在你心中有正氣,能以明亮的眼神直視前方。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李陵對蘇武的勸降使自己難堪,好像在長者面前扒光衣服,他的變節使自己無地自容。蘇武對勸降之人的沉默,如煉鋼時灌入模具的鐵水,使自己精神熾熱如火,内心堅定不移。
三、李陵
宗族血緣使古代連坐制生根發芽,一人命運即關乎家族興衰。武帝因公孫敖之言族誅李氏一門,絲毫不念李廣之情。九泉之下,李廣若知自己子孫落得如此下場,不知是否還會将頭磕去劉氏腳旁。隴西一帶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節而累及家族為恥,守節不僅是封建婦女的枷鎖,也是儒士給自己佩戴的枷鎖。禮教的仁義使社會變得規整,像一個倒叩下來的金絲籠,語言喪失了颠覆的可能,茕茕孑立無援,個體的聲音也因此被湮沒。李陵在兵盡矢窮的情況下,所率軍隊仍奮首徒呼,争為先登,劉邦困于平城之險也不過如此。“而執事者雲雲,苟怨陵以不死。……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錐心而泣血也!”宋祖謙指責李陵“激切捭阖,指斥漢失”,現代也有學者評價李陵斤斤計效于一家一己恩怨,置國家民族利益于不顧,渺小可鄙。但一個人若連父母都不保護尊敬,又有什麼立場說他會保衛君王?正如樂羊食子之肉,本以為能向魏王表示忠心,卻因此成了劉備手下的馬超。杜甫稱“李陵蘇武是吾師。”史書一卷千年,有太多曆史消散在過往,沒有對一個人準确全面的了解,沒有設身處地的思考帶入,李陵這一變節者,真的隻配生為别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