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四、皇帝
封建王朝,愛國即是忠君。臣子應為君王抛卻生死,君王卻可不顧恩義,把控臣子命運。誅李陵全族為一;蘇武在守節19年,歸漢後已59歲,拜典屬國,俸祿兩千石,次年便因卷入上官桀謀反案而險遭殺身,最終罷官,兒子被殺,六年後才因擁立新皇被任為右曹典屬國。帝王冷血無情令人心寒,權力是帝王們的信條,忠君是臣子們生而應有、理所應當的基本素養,也是為人臣子的榮耀,不用回報,也不需給予公正,這種單向給予的純粹感情令我瞠目結舌,我并非無話可說,而是内心極為複雜糾結,不知從何說起。
這種無條件的愛塑造了蘇武,他從不報怨,也不需所謂正名,做便做了,其實有親身經曆的話,想象中的痛苦是個總和,分配到天,分配到分、秒的煎熬,忍受過去後,回首仿佛夢中驚懼一場。史鐵生說,面對往事回憶,感情的激湧往往影響我們對曆史的正确評判。後人對蘇武愛國之情的宣頌,是否也因此多了情緒化因素?
五、衛律
衛律所做之事若發生在漢朝,評價是否會不同?我的意思是說,如果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能否盡量給她卸個幹淨的妝?
很多事情沒有對錯,隻是簡單地彰顯了一種價值觀,有人這樣去度過。我仍沒總結出一個明确的結論,因為它有時會構建出一堵牆,隻是抒發困惑與見解,心裡滿了,就從口裡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