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明年五一時過來,我們就可以摘槐花吃。”李木子停下來,指着槐樹林說。
“你這麼一說,我好像也聞到了槐花的香氣了。”曲芳心馳神往地說,“想想可真美,到那個時候,那白色的槐花,那撲鼻的香味,飄滿了山間。”
“經過青島人的用心保護和綠化,崂山成為山東省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一個區域。”曲遠停下腳,搖頭晃腦地吟誦起來,“美麗崂山,山路彎彎,景色優美,宛若畫卷。小凱兄,崂山是不是很美?”
“崂山确實很美。”小凱擡起頭,注視着前方的山林,“你們看,這裡到處都是茂密的山林,山裡沒有污染,空氣格外清新,就像一個天然氧吧一樣,要是以後,我能住的離崂山近一些就好了。”
“那你可以在李村買房啊,李村是以前崂山縣的縣城,從李村到崂山距離很近,交通也很方便。”曲遠感歎道,“怪不得,在青島地區廣泛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千難萬難,不離崂山!’”
“‘千難萬難,不離崂山!’”李木子疑惑地問,“這句話是誰說的?聽着還朗朗上口的?”
“這句話是胡峄陽說的。”
“胡峄陽是誰?”
“胡峄陽是清初青島地區著名的《周易》研究家、理學家。他學識淵博,精通周易,預示吉兇,推知前後,料事如神,被人尊稱為‘活神仙。’他根據自己的學識,作出了‘千難萬難,不離崂山’的推斷,也就是說,在胡峄陽先生的認知裡,崂山是青島的風水寶地!”
“‘千難萬難,不離崂山!’胡峄陽說得太好了!”曲芳不由得拍手贊道。
“蒲松齡與胡峄陽是同時代的人,曾兩次到崂山旅遊,他折服于崂山的‘山海奇觀,碧海青山’,在崂山太清宮寫下了脍炙人口的《崂山道士》,随着《崂山道士》的廣泛傳播,崂山這座道教名山也随之聞名天下。”曲遠說。
“我小時候也看過《崂山道士》,那時候就覺得崂山充滿了神秘。”曲芳說。
“除了胡峄陽、蒲松齡,元代的丘處機也對崂山贊不絕口,他認為崂山瀕臨黃海,山海相連,朝雲暮雨,險峻神奇,是‘真洞天福地,一方之勝境也’。他曾寫詩贊譽崂山的美景:‘牢山本即是鳌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迹近人間。’崂山是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稱,它因丘處機而确立了天下道教名山的地位。“曲遠想了想,又說,“其實,不光是山東本地的先賢們對崂山贊不絕口,就連詩仙李白也對崂山念念不忘。”
“李白也來過崂山嗎?”李木子驚訝地問。
“是啊,李白寫的《贈王屋山人》就是一首贊美崂山的詩:‘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中年谒漢主,不惬還歸家。朱顔謝春晖,白發見生涯。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願随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曲遠歎了口氣,“有人說,‘人間如果有仙山,那它一定是崂山’,隻不過,李白的崂山奇遇,一般人是可望而不可及。”
“‘願随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李白的這句話,也寫出了我的人生夢想,我多想與小雪一起爬崂山,閑與仙人掃落花。可惜我的小雪,永遠看不到這一切了。”小凱觸景生情,不由得有些傷感。
曲遠默默地走到小凱身邊,把手放在小凱的肩膀上,輕輕地拍了拍小凱。
“崂山的山林真多,我看前面還有好多樹呢!咱們再往前走走吧?”李木子說。
“前面的樹好像跟這邊的不大一樣啊。”曲芳會意地看了看李木子,“走,咱們一塊過去看看!”
“走啊!”曲遠附和道。
“走!”小凱也跟着加快了腳步。
大家一鼓作氣,來到了潮音瀑。潮音瀑四面峭壁環繞,東南的高壁裂開如門,瀑布的水流從此處傾瀉而下,噴濺在岩石上,發出巨大的聲響,聽上去就如同山谷轟鳴,故名“潮音瀑”。“潮音瀑”三個字,是被評價為“有民族氣節的愛國者”的葉公綽先生題寫的。大家站在“潮音瀑”前駐足凝視,那一朵朵濺落的水花,悄然撥動了人們的心弦。“潮音瀑”旁建有一個亭子,名為“觀瀑亭”。坐在觀瀑亭裡,憑欄臨風,聽怒潮激蕩,看雲卷雲舒。
“潮音瀑太美了,要是有時間,真應該按時過來看看,感覺人的心靈也被淨化了。”李木子說。
“這裡有點像世外桃源,在這裡觀看日出和晚霞,放松一下緊張的心情,該是多麼的惬意和悠閑。”曲芳說。
“隻要兩位美女願意,我就跟小凱兄陪你倆來玩。”曲遠說。
“沒問題,我跟曲遠随時聽候美女調遣!”小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