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中文 > 天龍李建短篇小說集 > 第15章 15 我們是誰

第15章 15 我們是誰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參與跨國的機構、網絡和各種活動,不但是全球精英人士的必備條件,而且對于人們在國内獲取精英地位也是至關緊要的。忠誠、身份和活動範圍僅限于本國的人,要想升到商界、學術界、傳媒界等專業方面的高層,其機會就不如那些超出國界之外的人。除了政界以外,幾乎都是停留在國内的人落在後面。冒尖的人都得從國際的角度考慮問題和采取行動。須知:精英是世界的,老百姓是本地的!可是,加入這個超國家世界的機會卻僅限于工業化國家中很少量的人以及發展中國家中一小撮人。

理智和經驗都告訴我們,若無宗教原則,是無法保持國民道德的。持異議的宗教和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的精神不僅表現于某國的國内政治,而且也表現于某國對外政策。大多數國家在對外政策中優先考慮的都是“現實”問題,例如實力、安全和财富。然而,有的人也認為有必要在自己與其他社會的關系中以及在那些社會内部倡導他們在國内所追求的道德主義目标。M國建國之初,在1815年以前,開國先輩們經過辯論,主要是從現實情況出發推行本國的對外關系。他們當時領導的國家是一個極小的共和國,周圍全是英國、法國和西班牙這三大強國的領地,但這三大國當時大部分歲月裡都是在歐洲彼此征戰不休。M國當時與英法兩國分别進行過幾次戰争,對西班牙的領地進行過軍事幹涉,又從拿破侖手裡購買了殖民地,而使M國面積擴大了一倍。在這些行動過程中,M國領導人證明他們自己能熟練地運用歐洲式的強權政治!拿破侖時代結束時,M國已經能夠減輕自己對實力和安全的現實關切,在對外關系中主要追求經濟目标,同時集中精力擴大和開發自己的領土。在這一階段,M國人的目的是要把自己的國家變成希望的樂土。

可是,到19世紀末,M國已成為一個全球性大國,這樣就出現了兩個彼此相沖突的局勢。一方面,作為一個大國,M國已無法忽視強權政治的現實。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安全,M國不得不在世界上與其他大國進行緊張的競争,而在此之前,在19世紀大部分時期内,M國并不需要這樣做,也沒有能力這樣做;另一方面,M國成為大國,就有可能在國外倡導它在自己國内所樹立的道德價值觀和原則,而在這之前,它由于力量薄弱和處境孤立,是無法在國外這樣做的。一頭是現實主義,一頭是道德主義,如何擺好這兩者的關系,成了M國20世紀對外政策中的核心問題。M國人将自己的國家由“希望的樂土”重新定位為“十字軍之國”。

文化一詞有許多的含義。它通常是指一個社會的文化産物,包括文藝音樂之類的“高檔”文化以及大衆娛樂和消費傾向之類的“低檔”文化。但作者所說的文化,其意義有所不同。它是指人們的語言、宗教信仰、社會和政治價值觀,是非觀念和好壞觀念,以及反映出這些主觀因素的客觀體制及行為範式。舉個例子:與發展水平相當的社會比較,M國人總的說來從事勞動的人比例高,工作時間長,休假短,失業、殘疾和退休津貼少,退休晚。可是總的說來,M國人對休閑抱着無所謂的态度,甚至鄙視不工作的人,認為工作道德是作為M國人的必備要素。由此看來,這種主觀上和客觀上對工作的強調,是M國文化與另一些社會的文化相比較而言的一個突出的特點。

工作道德是新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從一開始,M國的宗教一直是叫人努力工作。在别的社會,世系、階級、種族、家族是決定人們社會地位高低的主要因素。貴族封建社會和有的社會都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貶低個人工作的意義。在M國這個典型的布爾喬亞社會更是以工作為榮。在M國曆史上,社會地位始終取決于工作以及做工作掙到的錢。就業是自信和獨立的源泉,就是“勤奮才能自由”。以工作為榮的風氣更引人注目,人們有“幹活者”和“不幹活者”之分。在19世紀前半期,每一位訪問過M國的人都注意到這裡人們埋頭工作的态度......

M國的核心文化向來是,而且至今仍然主要是17---18世紀創建M國社會的那些定居者的文化。這一文化的主要成分包括基督教信仰、新教價值觀和道德觀念,工作道德,英語,英國式的法律、司法和限制政府權力的傳統,以及歐洲的文學、藝術、哲學和音樂傳統。在這一文化的基礎之上,定居者們于18---19世紀建立了“M國信念”,其原則是自由、平等、個人主義、代議制政府和私有财産制。後來一代又一代的移民則是同化于這一文化之中,又對它有所貢獻和修訂,但并沒有使它有什麼根本的改變。這是因為,至少到20世紀後期為止,正是盎格魯新教文化及其創建的政治自由和經濟機會,才把移民吸引到了M國......

當初,當M國的定居者與英國政府因貿易、稅收、軍事安全及英國議會對殖民地的權限等問題而起沖突、關系惡化時,信念問題開始出現。上述問題引起沖突後,定居者想到大概隻有獨立才能使問題得到解決。然而多數地方的獨立運動都是要推翻異族的統治,這一理由在這裡不适用,因為這些定居者在人種和民族屬性以及文化和語言方面,跟英國人都是一樣的。因此,要獨立就需要有别的理由,這就需要從政治觀念上找理由。

最初的說法是英國政府自身偏離了英國的自由、法治和按照一緻意見施政的原則,說英國政府背棄了這些原則,這裡的人們則要捍衛英國的這些傳統價值觀。這一抵抗運動聲稱是要維護每個英國人都會贊成的英國憲制,維護英格蘭人的自由權利。後來,對英關系問題上的争論激化了,這才提出了新的主張,即啟蒙運動所昭示的自由、平等和個人權利這樣一些更具普遍意義的主張。這兩方面的思想結合在一起,構成了“M國信念”這一成分,尤其明顯地表現在18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一些重要文獻、著作、講道和講演之中。

我們是誰?此後兩百多年,M國人普遍認為印第安人是野蠻落後的未開化種族,跟印第安人的關系就是斷斷續續老打仗。在頒布《憲法》之後約50年期間,M國軍事部門的職責就是對付印第安人,對印第安人采取的做法包括殺戮、威吓、驅趕和腐化。19世紀30年代,M國總統說服國會通過了《印第安人遷徙法》,将南方6個州的主要印第安部落強行遷徙到西部,從而引發了1835---1843年的戰争。要是在今天,這種遷徙就會叫做“種族清洗”!這些做法讓現在的人感到吃驚,這種強迫遷徙造成的苦難之深,是無法想象的。被遷徙者本來就已經人口銳減,精疲力竭,他們所要去的地方本已居住着别的部落,對他們充滿敵意。路上忍饑挨餓,到了目的地還得打仗,苦不堪言。當時,M國最高法院根據首席法官的意見,認定印第安部落是“國内附屬民族”,他們個人效忠于部落,因此沒有資格成為M國公民,除非他們明确與部落脫離關系而融入M國社會。

在印第安人遭受驅逐和殺戮的同時,到1808年為止,成批黑人被運進來,淪為奴隸,備受壓制。M國的開國先輩認為,共和國政體要生存下去,就需要保持種族上和宗教上相對高度的單一性。1790年的第一部國籍法規定隻有“自由白人”能成為M國公民。當時,黑人(絕大多數是奴隸)已占全國人口約20%,但M國人不把他們當做自己社會的成員。第一任司法部長就宣稱:“奴隸不是我們社會的法定成員。”自由黑人也受到類似對待,普遍被剝奪選舉權。開國元勳認為白人和黑人“同等自由,就不能生活在同一政體之中。”許多著名政治家都支持M國殖民協會把自由黑人移居回非洲的主張。這種移居活動導緻了1821年利比裡亞“移民區”的建立。從M國遷回去的自由黑人達一萬多人。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是自願遷居那裡,是值得懷疑的。M國總統在1862年接見第一個來到總統府訪問的自由黑人代表團時,曾告訴他們說,他們應該遷居回非洲。我們是誰?

M國在内戰後大修鐵路,導緻了大量華工的移民。據說随之而來的是大量的妓女,于是M國在1875年通過了“第一部限制移民的法律”,禁止妓女和罪犯移居M國。1882年,各地主張排斥華人的壓力劇增,導緻了M國頒布排華法,規定停止華人移民10年,以後又無限期延長。1889年,最高法院裁定排華合乎憲法,其理由,據當時法官的說法,就在于華人屬另一人種,“他們不可能被同化,與當地居民格格不入,單獨群居,固守其本國風俗習慣。這一東方人入侵若不加限制,将會構成對我們的文明的威脅......”

到了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日本人移民也成為問題,1908年,M國總統與日方談判達成了一項君子協定,日本政府同意防止日本人移居M國。到1917年,M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法律,禁止幾乎所有亞洲人移居M國。對亞洲移民的這些障礙直到1952年才取消。從各方面來看,M國直到20世紀中期為止實際上是一個白人社會!我們是誰?

到18世紀末期為止,M國人界定國民特性的依據是人種和民族屬性以及文化,尤其是宗教信仰。M國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福音帝國”。福音傳道的新教是19世紀M國生活中的主導力量,福音傳道的新教一向構成M國宗教信仰中的主流。19世紀初,教派、傳道者和信徒均激增,宗教上的持異議或造反成為當時的主題。精力充沛的年輕人作為自覺的非神職人員,四處奔波發動各種運動。他們都主張不懈地勞動,熱心于發展,敵視正統信念和作風,對宗教的重建滿懷激情,而且精心策劃如何實現其理想。他們都熱心向普通人尤其是窮人灌輸個人自尊心。M國福音傳道的曆史不止是一部宗教運動史。理解它,也就是理解19世紀M國人生活的全部氣質,亦知道我們是誰了!

新教強調個人良知以及個人直接從聖經學習上帝的真理的責任,這就促使M國人笃信個人主義、平等以及宗教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的權利。新教強調工作道德以及個人對自己的成敗負責。新教的教堂組織形式是教區教友齊聚一堂,這就促進了人們反對等級制,認為類似的民主形式應運用于政府之中。新教還促進了從道德出發改造社會以及在國内和全世界争取和平與正義......

在M國,在沒有嚴格社會等級制的情況下,一個人成為什麼樣的人,就看自己的成就。機會是沒有限度的,能否實現理想,取決于個人的精力、條理和堅韌,取決于工作的能力和奮鬥的決心......

有些人說,M國的憲法和第一修正案中都沒有宗教的語言,這證明M國基本上也是一個世俗國家。在18世紀末,歐洲各國以及M國若幹個州都有宗教機構。政府控制教會,這是政府權力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而國教反過來又給政府提供了合法性。制定M國憲法的先輩們禁止設立國教,是為了限制政府的權力,保護和加強宗教。“政教分離”是宗教和社會的特性所決定的。其目的不是确立擺脫宗教的自由,而是為宗教确立自由。這一點是很成功的。由于沒有國教,M國人不但可以自由地決定自己的信仰,而且可以自由地成立他們想要的宗教組織。結果,M國人成立的教派組織和宗教運動之多,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而所有這些組織和運動幾乎全都是屬于新教。後來,随着大批天主教移民來M國,慢慢的,M國人逐漸能将天主教作為基督教的又一教派而予以接受。在M國曆史上的大部分時期,明确加入某一教會的人所占的比例一向是逐步增高的。

我們是誰?一個身家幾百億元的□□信徒,在本世紀初的9月,發動了對M國的襲擊,殺死了幾千人,他同時也就做了另外兩件事。一是他填補了戈爾巴喬夫造成的真空,使M國有了明确無誤的危險的敵人;二是他點明了M國作為一個基督教國家的特性。早自20世80年代起,以該億萬富豪為首的組織就針對M國人及有關目标實施了一系列的襲擊,9月的襲擊,隻是其中殺傷最重的一次。該富豪在1998年2月發表了正式宣戰書,号召“對基督教十字軍發動聖戰”,宣布“消滅M國人及其盟友,是每一個□□的個人義務,凡是在有可能這樣做的國家能做到這一點的人,都要這樣做。”M國被認定為敵人,因為它強大,因為它是基督教國家,因為它在□□聖地部署了軍隊而且支持腐敗的當地政權,那個政權不過是“M國的一個分支或代理人”而已......

帝國念頭受兩點信念支撐,一是以為M國力量至高無上,一是以為M國價值觀普遍适用。據說M國的力量如今遠遠超過任何一國或國家集團,因此,M國有責任在全世界建立秩序、對付邪惡。認為M國價值觀普遍适用,則是以為其他社會的人有着基本上與M國相同的價值觀;如果說他們還沒有,他們也是希望有;如果說他們還不希望有,那隻是因為他們還不明白什麼對他們的社會有好處,M國人有責任去說服他們或誘導他們采納M國倡導的普世價值觀,就像蛇引誘夏娃吃果子一樣......

高更摘掉AR和AI穿戴設備,走出書房,他雙手叉腰站在陽台,眺望春山眉黛,東風吹起漫天紙鸢,遠處傳來打擾一下樂團的歌曲《我們是誰》“Who we are......矛盾的世界,我們無一幸免......渴望簡單,卻又害怕自己太平凡......”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