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等人,數着日子過到了冬天。西漢的冬天,在長安也能看到皚皚白雪。年節将近,想吃圓圓滾滾,軟軟糯糯的圓子。冬日裡要做的就是——湯圓和元宵。
劉娞先來做圓子要用的餡,核桃餡炒熟去皮切碎,芝麻炒香放入布袋用擀面杖碾碎。這兩種餡料一炒出來,堅果的油香和芝麻的甜香就掩蓋不住了。核桃碎和碾碎的芝麻混勻,加入夏季制作的魚膠粉放在外面冷一會,等它凝固成型。
等待期間可以重新準備一個沒有水和油的鍋,把糯米粉炒熟,或者采用烘幹的方式制作。制作好的熟糯米粉表面微微發黃,用手觸碰有明顯的成團、粘稠感。
接下來要做的是元宵。取一個小盆,盆底鋪粉稍微厚一些,取凝固好的餡料捏成一個個小小的球。球入盆中輕輕滾動至餡料外層裹上熟糯米粉。再用笊籬放水裡粘下撈出,再黏熟糯米粉包裹均勻。這個步驟要重複四到五遍。
正在燒水的陶釡,等水開就放入制作好的元宵,等待元宵浮出水面後,再接着煮兩到三分鐘就能撈出。吃元宵時要小口小口地,不是因為燙,而是元宵制作的過程很容易夾生,細嚼慢咽才好消化。
不過湯圓跟元宵有些不太一樣。元宵的餡料制作要用豬油做粘合劑,在炒制芝麻時加入切好的核桃仁和豬油,豬油以剛好打濕所有的餡料為宜。湯圓的面皮用生的糯米粉。和面時要用燙水少量多次添加,揉至面團光滑不沾手不裂口為佳。
湯圓做法要取大小合适的面團搓圓,然後挖空填入餡料,注意不要裝太滿,否則煮的時候容易露餡。這樣包好的湯圓用虎口收口,搓成光滑的湯圓。搓的時候也不能太用力。
湯圓要水快燒開的時候下鍋,煮的時候可以用長筷子輕輕撥動防止湯圓粘連,中小火煮七八分鐘到湯圓熟。
這樣湯圓就算是出鍋了。跟元宵比起來,湯圓更軟糯點。
劉娞還在家裡做了回統計。同樣的餡料,史氏劉據劉進都愛吃湯圓加紅糖,霍嬗衛不疑衛登更喜歡元宵的口感。讓人驚訝的是衛青和霍去病也更喜歡湯圓,不過衛青加的不是紅糖而是酒糟。不過劉徹倒是來者不拒,看吃的份數還是加糖的多。
不過大冬天的,在屋裡吃上一碗熱乎的湯圓或者元宵确實讓人惬意。天氣冷了,日頭也短了,屋裡燈具早早擺上,蠟燭還是用帶很大煙氣的動物油做的。動物油燃燒起來會有比較大的氣味,而異味少的蠟燭大多用蜂蠟制成。北方少蜂。
有段時間很流行用胭脂蟲結合蜂蠟做口紅,劉娞也蹭過這個流量,不過用的是蜂蠟做瓶糖,主打嚼勁十足。做成蠟燭,材料可以多考慮别的油,比如說氣味更小的植物油。
“嘶——”風從門縫裡吹進來,劉娞穿着大氅都覺得冷,這種天氣衣不蔽體的百姓……
正想着,遠遠看着有燭光靠近,到眼前才發現是劉進回來了。
“阿姊,屋外凍,快請進去。”劉進穿着大氅,看着劉娞站在門口,疾走邊說。
“我知,這就進來。”劉娞也擔心還在培育的蔬菜,看着劉進進來問,“外面雪勢如何?”
“這會更冷了,要不是上學有爐火恐怕耳朵都要被凍掉了。”劉進手裡抱着一個外包錦緞内裡銅制镂空的抱爐,坐在做了地暖的房内,他總算是把大氅脫了。
“耳朵要凍掉?”劉娞喃喃自語,想起餃子的由來正是“祛寒嬌耳湯”。
“從外面回來,喝碗祛寒湯去寒。”劉娞收攏心思,準備做餃子,“醫匠還在府上嗎?”
“在的。”秋沮回到,給劉娞系上大氅,準備叫嬷嬷抱着劉娞出門,“女郎要去庖廚?”
“去做碗藥膳,”劉娞又對劉進說,“進弟留在此處,阿母問起直言就好。”
劉進點頭,囑咐:“秋沮小心給阿姊擋風,外面風勢也大。”
劉娞想做餃子,但不是單純吃的那種,做些帶着藥材的餃子能祛寒氣。
祛寒嬌耳湯用羊肉和祛寒的藥材放入鍋中同煮,煮熟後肉和藥材一起撈出切碎做餡,用面皮包上餡料做成耳朵的樣子,用煮羊肉和藥材的湯煮熟餃子,也算是另一種原湯化原食。
上回包完湯圓的揉面技術還是鍛煉出了一批和面好手,餃子皮和好,餃子就成功了大半。羊肉和藥材同煮,藥材要哪些,該包多少,這就要看醫匠的了。
祛寒嬌耳湯内裡也能隻包藥材,羊肉不便宜,相比之下藥材要便宜得多了。
史氏嘗過之後也覺得不錯,吃這個肚子裡還能有點存貨。
“長安此時情境還算好的,難過的是燕趙之地。”史氏也擔心魯國,這方子雖然粗糙了點,但是暖身的效果不錯。
劉娞也知道燕趙之地如今還是封國,這種事不好管。
“方子還是要獻給陛下的。”劉娞解決不了封國内部的事,但是能把方子給陛下,讓陛下解決邊境的事。
“這樣也好,你呈上藥方,也能拉上親戚籌備事宜。”史氏輕聲細語說給劉娞聽,“陛下喜歡小輩之間和睦相處。”
“…好。”劉娞第一個嘗試對象就是史氏,“阿母能給些資助否?”畢竟她的錢都在史氏那裡。
“當然。”史氏欣慰劉娞能懂,“不問問你阿父嗎?”
“阿父那問過的話,我可以拉着進弟和嬗兄去找表叔嗎?”劉娞期待地問。
“過幾日吧,或許你可以先試着給他寫封信。”史氏發現天氣不對,“等雪停了,你再去找他。”
“我先找阿父和大父好了。”劉娞果斷轉移目标,寫給霍嬗和表叔的拜貼和信也不能少。
“這幾日,他們怕是不得閑。”史氏無奈告訴劉娞這個消息。
現在恐怕也就從去年休息到現在的衛霍兩人有空。不過看天氣,匈奴也會準備南下搶糧了。不管今年來不來,預備着總要好些。
“…那便等等吧。”劉娞帶着焦急的心情等待着。
這一等就等了兩天。兩天裡,雪勢稍小,劉娞便等不住了,沒等來劉據和劉徹的消息等到了霍嬗的回信。
“阿母,我去平陽侯府。”劉娞等待的時間裡也給曹宗、衛不疑、衛登等人去了信。接到霍嬗的回信才算是正式開始幹活。
“…去吧。”史氏清楚劉娞聯系的人選,也私下打聽過這些人的品行。除開表兄姊這種關系,還有不少外臣之子。
“…我會照顧好自己和進弟的。”劉娞也帶着劉進,事實上等雪沒那麼大之後,劉進帶着曹宗、霍嬗在家裡上家教。外臣之子有些是曹宗和霍嬗的關系。
“他身邊缺不了人,隻你這風風火火的性子,才最離不了人。”史氏清楚劉進身邊不會少人,她也放了心腹。更主要還是劉娞,劉娞的名氣在她創造出豆腐之後就一路走高,她更擔心劉娞利用這些讓皇帝疑心的人氣做些什麼。
“别讓我擔心,好不好?”史氏用劉娞牙牙學語時總回錯話的語氣跟她說。
“…好。”劉娞頓了頓,還是答應了。
史氏清點劉娞帶的人和東西,核對帶走的藥方和食物。最後,她系緊了劉娞的大氅,牽着劉娞的手送她到殿前。
門口,劉娞上馬車前一回頭,隻看見史氏立在殿前,像是送她出征。劉娞坐在四面密封的馬車裡,想起總是看着自己背景的史氏,難掩情緒,眼眶一下子紅了。
即使劉娞紅着眼眶,還是沒有叫停馬車。馬車壓過積壓的雪層,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