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有一言,敬請諸公指教。”
“禮者,定人之名分,辨人之尊卑,而教之以事也。然若有悖禮者,徒以言辭道德感之,而不加以懲,則禮制将不守,猶如周室之亂,人皆得問鼎也。
人智者,能見已然之事,而不能預見未然。禮者,防于未然者也;法者,懲已然者也。故法之用顯,而禮之用隐。立嚴法,以慶賞善,以刑罰惡,則人皆斂行,畏于刑矣。
法者,治國之器也,唯其嚴明,國乃得安泰繁榮。唯有厲行法度,國方可安而強。需明法律,施重刑,以護社稷之序。重法之威,不可侵犯人皆畏法,則法威乃立,百官庶民皆不敢輕犯。而後法律之威立,百官庶民皆不敢輕犯。
欲國富強,必強其治。君者,至尊也,不可輕侮。違君命者,必重懲之,以維君威而統一國。勿使鄉野之間輕議君事國政。”
“伶牙俐齒,巧言善辯。讓在下來會會你。”一頭戴武弁大冠的留着短須的人出列,“不知兵法郡主可有見解?”
一将功成萬骨枯。此人身經百戰,身上自帶一股煞氣。久在軍中,有不怒自威之霸氣。他借着身形優勢低目看韋娴兒,無端給她施壓。
那層看不見的黑雲自韋娴兒頭頂壓下來,雖知道他不會動手,但力量的懸殊總是會給人一種壓迫感,讓人不自覺地從心裡生出畏懼。
她朝來人恭敬地行了一個萬福禮,并不閃躲他如利劍般的目光。水雖柔,卻也有滔天之勢,她以柔化剛地輕輕将那朵黑雲摘去,如山澗蘭草風雨不動,無剛毅之外表,仍有剛毅之心。“略懂一二,請将軍賜教。兒洗耳恭聽。”
“孫子曰:‘善戰者,求之于勢。’今異族犯我,二位皇子領兵作戰,要靠什麼‘勢’?”即便是能辯那些文官,他并不認為這個乳臭未幹的丫頭,還真的懂戰場上那些風雲變幻的東西。無非就是紙上談兵,對兵書誇誇其談罷了。他以河北的局勢來考問,必答不上來。
“兒對之。諸葛先生曾著兵書言:夫計謀欲密,攻敵欲疾,獲若鷹擊,戰若河決,則兵未勞而敵自散,此用兵之勢為将者之内勢也。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戰之所勝,在順民心;戰之所敗,在逆民心。四海之民心久已歸附,百姓于斯土安居樂業,然忽遭外夷之侵擾,民甚惡之。日日夜夜,思欲驅之而後快。此外勢一;今陛下銳意興治,百官竭誠輔弼,國勢富強,民安物阜。鮮卑乘河北旱災而進犯,此乃乘虛而入,不義之舉也。以道義之師伐無道之賊,此外勢二;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人将。事無苟免,不為利擾,有死之榮, 無生之辱, 此之謂義将。貴而不驕,勝而不恃, 賢而能下, 剛而能忍, 此之謂禮将。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将。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将。足輕戎馬,氣蓋千夫, 善固疆場, 長於箭戟,此之謂步将。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 退則後殿,此之謂騎将。氣淩三軍,志輕疆虜, 怯於小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将。見賢若不及,從谏如順流,寬而能剛, 勇而多計 , 此之謂大将。今四海已平,陛下弘納賢才,軍旅之内,有斯九将也。
二位殿下治軍嚴明,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
有此六勢,我大魏仁義之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