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家好,買點豆腐回去做頓臊子面給家裡改個頓,讓成武也回去吃一頓家裡的飯菜。前兒鎮上買了十來斤白面,今年北方的麥子大豐收,去年的麥子就便宜點,陳面做出來的面條更筋道,一斤要十六文錢。我說好稻谷一斤才九文,白面還是有些貴的。”馬三面沒給對方再開口的機會,唠家常般笑着說明來意。
俞荷聽話聽聲,低着頭,心道,阿奶不喜歡唐家外婆。
“這也太貴了,你家十幾口人給孩子改改頓就行了,女人們吃什麼。”唐老太收了馬三面遞過來的六文錢,道:“我家豆腐塊大,一塊有一斤二兩呢,收你六文錢,算你占便宜了。”
“嗯,謝謝親家。”本來一塊豆腐兩文,收攤的時候會便宜點,這豆腐别人買頂多賣五文,馬三面看在二孫子還要學藝的份兒上,倒過來感謝她。
唐老太不想放俞成武回家,别看他隻有十歲,長得高高壯壯一把子力氣,又是傻的,幹活不知道省力氣,很能幫上忙。
見馬三面不會改主意,唐老太笑着說,“親家,孩子在我家每天吃豆腐,回去改改頓也好。今晚他兩個舅舅就要忙了,我也就不留你們。要是你們祖孫早點來,我還能送你們一碗豆漿。”
“孩子托你的福了!”馬三面再不吱聲,唐老太隻得陪着她。
俞成武很高興去後院換衣服了,這身幹淨沒打補丁的衣裳是專門賣豆腐的時候穿,幹活的時候穿的打補丁的褂子和短褲。
天氣熱,他一靠近,俞荷就聞到一股的汗味,唐家這豆腐吃着幹淨嗎?
等兩個孩子上船,馬三面解了船繩,跨步上船,劃船往回走,心裡惦記着該問問二孫子學藝的事了,把買糖的事情給忘了。
她知道唐老太是不願意教人手藝的,偏偏唐大丫和老二傻子一樣感恩戴德歡天喜地,看孫子深陷的眼窩子肯定沒睡好,更讓人擔心。
“成武,你給阿奶說實話,你在豆腐坊都幹什麼活兒,從什麼時候開始幹。”馬三面知道要問就現在問,回去孩子見着父母,有些話就不會說了。
俞成武興奮的給阿奶介紹起他一天到晚都幹什麼,“醜時一刻起床磨豆子,要磨兩三個時辰,豆腐磨完,等外公外婆點漿,休息半個時辰,大清早就有人買豆腐,我就幫忙賣,下午趁着陽光撿豆子泡豆子……”
聽阿奶和二哥一問一答,俞荷悄悄地掐着小手計算時間,大概淩晨兩點起來幹活一直到太陽落山八九點才有片刻休息,這唐家簡直把外孫當外人。
“你學的怎麼樣?”馬三面心疼孫子,忙問。
“我會泡豆子,會磨豆漿,煮漿和點漿都是外公把着,兩個舅舅和舅娘都不會,一缸缸的豆花出來舅舅們帶着我壓豆腐,改豆腐塊。”點豆腐的技術是一點不外傳!
俞荷偷瞄一眼喪氣的婆孫,憨憨的問:“阿奶,我聞到豆腐有一股鹹味,還帶點酸,唐家外婆是用酸水和鹽點的豆漿吧!”
馬三面飛快的看眼俞荷手裡抱着的碗少了一角的豆腐塊,别說聞,小家夥偷吃了。
“二哥,我說的對嗎?”俞荷眨着大眼睛,認真的問。
“好像不是,好像又是,我外公會收集出豆腐以後的豆汁兒,剩下的會或賣或送給來買豆腐的人喝。”俞成武為難的撓撓頭。
“那就是鹽和酸水點的豆腐。或者是用當天的豆汁點的第二天的豆腐,再在裡面添加上一些新的酸水和鹽。”
“我們可以自己試試!”
俞成武看着小堂妹鼓鼓的包子臉,這話說的斬釘截鐵,仔細的尋思起來。
馬三面很驚訝,小孫女落個水,開智了?
船很快到了村頭,俞有地已經等在路邊,俞荷一看到阿爹。
“阿爹,你來接我們嗎?阿娘做好擀面條了嗎?不行不行,我要趕緊去看看,二哥回來了,飯夠不夠吃呢!”俞荷一邊說一邊往村裡跑。
“娘,俞荷這是怎麼了?看着有點心虛。”
馬三面指了指碗裡缺了一大塊的豆腐,笑着說:“你閨女幹的,豆腐跟個雞啄了一樣。”
“俞荷——我回去說她。”俞有地扛着船,擺出一副嚴肅臉,說。
“說什麼,孩子還小。”馬三面知道他也就嘴上說說而已。
李二娘看到婆婆碗裡缺了塊的豆腐,一把扭住俞荷的小耳朵,疼得俞荷在廚房哇哇求饒。
院子裡唐大丫和趙娟互看一眼,還是大嫂手段高,專門惹大人心疼孩子呢。
“老大家的,唐家豆腐鹹香味鮮,孩子還小,嘴巴饞,切半塊給俞荷和龍龍做個小蔥拌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