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五十八年前,楊柳十五歲,他正值少年,滿腔報國熱血,殺敵時候永遠做沖在最前面的士兵,一路得到提拔。
在他三十歲時,他勇猛無比,擊退朔族,被封為常勝将軍,名揚天下。
戰勝後,常勝将軍楊柳謹遵聖令,如定海神針一般,一動不動地駐守邊關。
一動不動并非誇張,而是他真的,物理上的一動不動。
在此一戰後,楊柳被許多人稱為戰神。但是在得到他人的稱贊時,他卻從不開心的模樣。
衆人以為這是常勝将軍表達謙虛的方式,并不多加懷疑。可是後來大家明白,是自己想錯了。
四十三年前,楊柳率軍将朔族打得落花流水,四十三年後,朔族又卷土重來,這一次,楊柳臨陣逃脫了。
因為他的懦弱,城中群龍無首,亂成一團,人們無暇猜測楊柳為何要逃,畢竟他可是楊柳啊,是名震天下的常勝将軍。
但事實如此,俞靖洲一直認為,楊柳隻是膽小,貪生怕死。
年輕的時候,楊柳意氣風發,跟随襄軍沖鋒殺敵,擊退朔族人隻在他的一念之中,他赢了。可是赢得僥幸,他害怕這種僥幸,這意味着楊柳将軍沒有這樣的實力。
他害怕着朔族的到來,這幾十年過得心驚膽戰。他已經年紀很大了,朔族人這些年也一直比較安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心來,本以為再過兩年他便能離開北邊,安享晚年,可是這時候朔族人打進來了。
這時候的朔族,比之四十三年前,是更強大的。
無人得知,在這位将軍抛城棄民是在想什麼,總之他的逃跑無疑加劇了軍隊和百姓的恐慌,稱為造成這一切悲劇的罪魁禍首之一。
朔族人在幾天幾夜裡,又殺又搶,守城的軍隊一路後退。
屍體被丢進河裡,楊柳河不再是綠的,而是被染成紅色。
這裡仿若地獄之城,人間煉獄。
昭德帝怒不可遏,痛心疾首,下旨緝拿楊柳,格殺勿論。可是最大的問題是,楊柳留下的這一堆爛攤子,派誰去收拾呢?
朝中低迷,甚至有人說,直接封城吧,前面的丢了也就丢了,後面的得好好守。反正城外死的死傷的傷,回天乏術了,神仙也難救,襄朝國土寬廣,那些土地隻當是施舍給朔族乞丐便罷。
可笑,悲哀,憐憫。
這時候,一個人站了出來。
此人不是名将,甚至也不是武将。
他隻是一個瘦弱的讀書人,一個常被武将看不起的,文弱文人。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是,這個文人站出來,狠狠指責那些主張棄城的人,這與逃兵楊柳有何區别?!
他道,襄朝一寸土地也不能丢。他主動請纓,帶領軍隊,前往北方救援,要将朔族人趕回老家。
沒有人願意相信他,昭德帝也不信,但是昭德帝還是給了這個文人軍隊,封他做神勇将軍。
在所有人都不願意去前線的時候,是他站出來了,未戰便勇,所以昭德帝欽佩他的神勇之氣,也感激他。
雖然此時心中已經絕望,權是死馬當活馬醫。
可再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個書生遠赴北邊,不僅勝了,而且大敗朔族,挫傷了朔族元氣。
随着俞靖洲的描述,江雲熙似乎真的見到了那個勇敢的文人。
但是她忍不住懷疑,一個從沒有打過仗的人,真的可能打赢勝仗嗎?
他靠什麼去打仗?
憑他有勇氣嗎?
俞靖洲答,是的。蘇明成雖然是文人,但是他有勇有謀,殺伐果斷,已經具備了一個優秀将領應該有的美好品質。
這個文人不是别人,正是蘇家祖上蘇明成。
江雲熙震驚了,竟是蘇家。
她試探地問道:“是和皇後娘娘有關系的那個蘇家?”
“是,也是從蘇明成那一代開始,蘇家開始代代戍邊。”俞靖洲回答道。
江雲熙聽得入迷,催促道:“後面呢?蘇将軍到底是如何打赢這場仗的?”
“全在書中,江學士自己去看。早便說了,今日我是抛磚引玉。”
俞靖洲打定了主意不說,江雲熙便隻好作罷,心道若有閑暇,她自己去看。
這個故事說得怪,總不能俞靖洲大老遠跑到她這裡,不為别的,隻為說個故事吧。
果然,俞靖洲的故事講完了,問她:“你呢,你是想做楊柳還是蘇明成?”
原來大老遠是來點她的。
楊柳曾是常勝将軍,但後來做了逃兵,蘇明成曾是文弱文人,但後來卻成了赫赫有名的神勇将軍。
她明白了。
江雲熙給俞靖洲親手倒上一杯茶,心裡是感激他的。
許多事情,逃避很可恥,亦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