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此琉璃坊牢獄風波,沈瑜白深知,若想在這波谲雲詭的商界站穩腳跟,絕不能再對楊雨漫之流心慈手軟。
她的反擊,猶如蓄勢待發的山洪,就此徹底打響。
沈瑜白首先将目光投向了琉璃坊的産品線。
彼時,琉璃飾品在市面上雖頗受歡迎,但樣式大多陳舊,缺乏新意。
沈瑜白憑借着自己豐富的知識儲備,召集了坊内最頂尖的工匠,展開了一場别開生面的研讨。
“諸位,如今咱們琉璃坊要想重振旗鼓,必須推陳出新。”
沈瑜白目光堅定地掃過衆人。
“我在古籍中尋得一種西域琉璃燒制技法,融合咱們中原傳統工藝,或許能打造出前所未有的琉璃精品。”
一位老工匠面露難色,猶豫道:“東家,這新技法怕是不易掌握,且所需材料也頗為難找。”
沈瑜白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說道:“材料一事,我已派人多方打聽,定會尋來。至于技法,咱們可以先小範圍嘗試,大家齊心協力,定能攻克難關。我相信,一旦成功,咱們的琉璃飾品便能在市場上獨樹一幟。”
在沈瑜白的鼓舞下,工匠們紛紛摩拳擦掌,投入到新技法的研究與實踐中。
不出半月,幾件融合了中西特色的琉璃飾品驚豔亮相。
那色彩斑斓、造型靈動的琉璃物件,在陽光的照耀下折射出迷人的光彩,令人眼前一亮。
與此同時,楊雨漫也察覺到了沈瑜白的動作。
她冷笑一聲,對身旁的幕僚說道:“哼,沈瑜白不過是在垂死掙紮罷了。”
“咱們也不能落後,通知工匠們,加快新品的制作,價格上再壓低一些,看她如何招架。”
很快,楊雨漫名下的店鋪便推出了一系列平價琉璃飾品,試圖以低價搶占市場份額。
面對這一情況,沈瑜白卻并不慌張。
她命人在店鋪門口張貼告示,舉辦琉璃飾品品鑒會,邀請城中達官顯貴、文人雅士前來賞玩。
品鑒會上,沈瑜白親自向衆人介紹新技法制作的琉璃飾品背後的文化内涵與工藝匠心。
“各位,這琉璃雖為器物,卻承載着東西文化的交融。每一件作品,都是工匠們心血的結晶,其價值絕非僅僅用價格衡量。”
她的話語,如同一股清泉,流入了賓客們的心田,讓大家對琉璃飾品有了全新的認識。
一位富家小姐饒有興緻地拿起一件琉璃擺件,問道:“沈姑娘,聽聞這新技法制作不易,那産量怕是有限,這如何能滿足市場需求呢?”
沈瑜白從容答道:“小姐所言極是,但我們追求的并非數量,而是品質。每一件作品皆獨一無二,正适合像小姐這般獨具慧眼之人收藏,況且,我們也在不斷優化工藝,未來定會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逐步提升産量。”
這一番對答,不僅化解了賓客的疑慮,更讓衆人對琉璃坊的新品充滿了期待。而楊雨漫那邊,由于一味追求低價,飾品質量參差不齊,雖吸引了部分貪便宜的顧客,但也引發了不少負面口碑。
随着時間的推移,沈瑜白的琉璃坊逐漸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并且份額不斷擴大。
楊雨漫見狀,心中愈發焦急,決定使出一記“狠招”。
她暗中聯合幾家同行,打算在原材料供應上對沈瑜白進行封鎖。
“隻要她拿不到優質的琉璃原材料,看她還能如何折騰。”楊雨漫惡狠狠地說道。
然而,沈瑜白早有預料。
她在之前就已經與一些偏遠地區的原材料供應商建立了聯系,并且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
當楊雨漫自以為得計時,沈瑜白卻依然能夠有條不紊地開展生産。
“楊姑娘,你這招可不夠高明啊。”
沈瑜白特意派人給楊雨漫送去了一封信,信中寫道。
“在商言商,靠這些歪門邪道,終究難成大器,我本無意與你撕破臉,但你踩着我玩兒的時候總歸是一點臉不要了,那麼,現在輪到我了,希望你能撐得住。”
楊雨漫看完信,氣得将信紙撕得粉碎。“沈瑜白,你别得意得太早,咱們走着瞧!”
幾個月的連番打擊下,楊雨漫漸漸感到力不從心。
她越發覺得,沈瑜白的每一步都像是精心布局的棋局,自己越是小心應對,卻越是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就在此時,上京一年一度的外邦商賈雲集的日子悄然到來。
這一活動會持續半個月之久,為了更好地推動經濟交流,幾個國家甚至會在這段時間停止交戰。
對于所有商人而言,這無疑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時刻,誰能在這場盛會中嶄露頭角,誰就能在未來的商業版圖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沈瑜白深知,這既是一次挑戰,更是一次絕佳的機遇,她已準備好,在這更大的舞台上,繼續與楊雨漫以及其他競争對手一決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