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這位讀者一直以來展現出的成熟與睿智,令他想要求助。
與一個陌生而理性的人聊一聊,應該能幫他梳理思緒,從而做出正确的決定。
這位讀者的内心博大、深邃、通透,表達揮灑自如,又已經結婚了,或許并不該稱之為“女孩子”。
“大姐姐”才對。
在心裡描摹着“大姐姐”的形象,沈昕繼續打字——
[謝謝你的祝福。]
[再打擾你一會兒,有個關于情節的問題想要請教。]
畢竟是素未謀面的讀者,又是第一次私聊,他隐去了真實的情況。
很快,對面發來一串震驚的感歎号。
[!!!!!!]
[受寵若驚!太受寵若驚了!我何德何能!]
沈昕又笑起來。
[你太謙虛了,其實你的評論經常給我啟發,所以這次才想請教你。]
考慮了一下,加了一句煙霧彈。
[也是想多問幾個人,看看不同的人面對同一種情況會有怎樣的反應。]
[沉老師好細!好認真!]
對面不吝贊美。
[老師請說!請教實在不敢,我盡力說自己的想法就是了。]
[老師的作品才是一直一直給我啟發,給我觸動和震撼,給我一成不變的生活增添了趣味和色彩!]
好一頓“初見”的禮貌拉扯。
終于,沈昕進入正題。
[有一件事,主觀上不想做,非常抵觸,但客觀分析應該這麼做。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處理這種情況?]
[我會把它當成工作。]
沈昕一愣,下意識回道:[什麼?]
[沉老師,冒昧一問,您除了寫作,有其他工作嗎?]
[沒有,是全職作者。]
[在此之前呢?]
[一直是全職作者。你們知道的,連跟寫作相關的事務,比如版權合作,我也是交由編輯去談,線上線下各種活動能讓編輯代理的就讓編輯代理,不能的我都拒絕,相當于除了“寫字兒”本身,什麼工作都沒做過。]
[這就是了,所以老師您不熟悉,情感上非常抵觸,理性上卻應該做,很多人的工作就是這樣。而且我的習慣是,一旦當成工作,就可以減輕甚至消除抵觸。]
沈昕:!!!
對的。
跟“她”聊一聊果然是對的。
一個從未想過的思路,一下就沖開了他混亂不堪的情緒。
從自己的角度看,哪怕不知真相的時候,他也不認為他和紀輕行是正常夫夫。本來就是一場工具式婚姻,現在不過是換了個理由;
從紀輕行的角度看,那家夥覺得這樣的婚姻非常正常。
也就是說,他和紀輕行之間完全不存在問題。
問題隻在于他能否接受“被家人處置”的命運。
這一點他從理論上想清楚了,“沉老師的狗”又給了他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那麼一切就都解決了。
沈昕長出口氣。
[有道理,謝謝你,我明白了。]
[不好意思突然打擾你。]
[也祝你生活愉快,家庭幸福。]
回複完畢,沈昕去浴室洗了澡,上床睡覺。
雖然睡得不算安穩,但也足以面對今後的生活。
他真地非常感謝那位一直支持他的讀者。
“沉老師的狗”。
第一次看到這個昵稱的時候,他正在喝水,差點兒噴出來。
有點想讓對方改掉,畢竟這太直白了,但轉念一想,他又有什麼資格對别人指手畫腳?
也許别人隻是一時興起,第二天就會改叫“X老師的貓”,而且這種昵稱多是戲谑玩梗,沒必要自作多情地上綱上線。
所以最終他什麼都沒說。
直到現在,四五年了,“沉老師的狗”依舊是“沉老師的狗”。
第二天一早,沈昕開車回錦安。
回到婚房,空無一人,紀輕行上班去了。
他給紀輕行發了條信息,然後鑽進書房調整狀态寫稿,争取多寫一些,盡量把前兩天缺的補上。
習慣性地把防藍光平鏡拿出來,要戴的時候一頓,捏着鏡架看了片刻,最後扔到一邊。
坐在電腦前整整一天,中午照舊是簡單地沖碗麥片啃個餐包,晚上紀輕行進家門的時候,他剛好把修改完的一萬字新章發出去。
整個人都松了口氣。
在椅子裡癱了一會兒,他站起來伸了個懶腰,重振精神,準備出去面對他名義上的丈夫。
樓梯下到一半就看見他那名義上的丈夫雖然回來了,但居然沒換衣裳,穿着全套西裝坐在沙發上,聚精會神地看手機。
又在工作?
沈昕站在樓梯上,試探道:“紀總?”
“等一會兒。”紀輕行并不看他。
行吧。
紀總工作第一。
隻是這“一會兒”有些長,紀輕行看着手機,時而蹙眉,時而偏開視線,像在思考,時而表情柔和,微微含笑。
沈昕:?
工作的時候情緒這麼豐富嗎?
難怪能把事業搞好。
紀輕行一時結束不了,沈昕索性原地坐在樓梯上。
又過了一會兒,在他聽不到的書房裡,手機接收到了一條打賞通知,與此同時,紀輕行放下手機,向樓梯這邊賞了個眼神。
“找我有事?”
“嗯。”沈昕站了起來。
“稍等一下。”紀輕行也站起來,開始洗手換衣服等一系列行動。
又過了十分鐘,兩人終于能面對面說話了。
“紀總。”
“這麼生分啊。”
與“工作”時不同,紀輕行恢複了吊兒郎當的樣子。
沈昕努力忍住自己的白眼。
“紀輕行。”
“嗯,怎麼?”
“我跟我爸确認過了,也想好了,我會繼續履行你和他的協議。”
紀輕行沒說話,半晌無可無不可地笑了,拖着腔調說:“什麼呀,我還以為你這種倔脾氣,回來就會跟我鬧離婚呢。”
接着又突然變得嚴肅,一時竟然充滿了壓迫感。
“你真地跟你爸把全部細節都确認過了?徹底想好了?我警告你,我紀輕行不是好惹的,這次不抓住機會,下次再想反悔鬧離婚,絕沒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