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渙就深谙他這個心理,他就是那種嘴上不承認又喜歡被人誇的,所以于渙非常注意誇獎他。
都說知子莫若父,知父也莫若子啊。于渙覺得自己确實是大孝子。
以及于渙清楚到什麼程度,于謙會真的動怒。所以他輕車熟路地轉換話題:“爹,咱們什麼時候再一起出去啊?”
“過年的時候吧。”
“除夕不當值了?”
“有年假,可以去買點年貨。帶上你侄女。”于冕現在有三個女兒了,頭一個是邵氏生的,後來邵氏做主擡了一個婢女做妾,又生了兩個女兒。
于謙還沒急,于冕和邵氏夫妻倆卻很急。于渙聽說邵氏準備張羅着再給于冕納一個妾。于謙說:“這種事急不得。命裡有時終須有嘛。”于冕說兒子不能讓您無後。
“不是還有你弟弟呢?”于謙說。
于冕也不好說于渙并非于家血脈。畢竟于渙上了族譜,這麼多年也有感情。
這倒是讓于謙忽然想起來,于渙到了可以說親的年紀了。他無意與朝中其他重臣結親,就跟兒媳交代讓她留意着,看有沒有合适的姑娘;還把女婿朱骥叫來了一趟,讓他轉告于璚英也多關注。
朱骥和邵氏接觸的姑娘多是軍戶出身,于謙倒不介意這個,畢竟他兒媳和女婿都是軍戶出身。文官一般也是同官宦人家或寒門的讀書人結親,少有于謙這樣跟軍戶結親的。
沒想到這事傳出去還有人靈機一動,想着于謙也沒有夫人啊,若是嫁過去直接便是尚書夫人,還要給他介紹續弦,弄得于謙哭笑不得。
“老鳏夫,哪裡得配少嬌娘。”于謙自嘲。他表示自己如今也就是還看顧着小兒子,等于渙成家立業了,他就去住兵部官署。
于渙大驚失色,說不行啊您這不是陷我于不孝嗎?咱們家不大也容得下您啊。
其實于渙是想以後分家,他買一套離皇城更近的宅子,讓于謙跟他住,這樣上朝上衙的也方便。為此他一直在暗中攢錢。
官員不能經商,他就跟之前結識的絲綢商祝永盛商量好,他會幫忙出主意,祝永盛再給他一筆銀子算分紅。
哪怕他白收下,祝永盛也不會介意,甚至更高興;于渙這麼做就是為了分得清楚,他跟祝永盛言明不能打着于家的旗号行不義之事,若是白收他也不好意思說這話。
分家是有現實考量的,以前家裡人少,住這個小宅子還行;以後于冕和于渙都有了自己的孩子,恐怕就住不下了。勉強住下也很逼仄,難免有磕磕碰碰的起了矛盾。還不如分了。
就是不知道于謙怎麼想。于渙知道很多老人都不願意分家,像他們這一層的考慮的就是面子上好不好看了。
事已至此,先讀書作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