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渙一臉誠懇地說:“臣家蒙受天家聖恩多矣。陛下此舉不隻是讓臣一家銘感五内,也是讓天下看到陛下的襟懷。有此寬仁聖君,世人自然奮力報國。”
朱見深招了招手,内侍捧來了一把劍。于渙看到它的一瞬,登時愣住了。
“于師傅,這是朕特意令人找來的,昔日皇叔賜忠肅公之劍。”朱見深拿起劍,親自交給于渙。
于渙又跪下接過了劍。
昔日于謙誓做大明的利劍,不知道今日,誰又是大明的利劍呢?孤臣的劍,會被人接過嗎?
于渙把劍也供在了祠堂,跟于謙的靈牌放在一起。
這劍是于謙的,也隻會是于謙的。
于渙鋪開紙,提筆寫起了給遼東的信:“範駒吾友,汝信我已收悉。今聖意寬廣,為景泰舊臣平反,汝務必加緊操練,以報皇恩……”
信不長,于渙很快就寫完了。不久後,朱見深還要祭祀于謙,命于渙起草祭文。
“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曆事先朝,茂著勞績。屬多難以驅馳,矢孤忠于闆蕩。社稷是守,力摧城下之要盟;樽俎不驚,坐鎮道傍之流議。返皇輿于萬裡,維國祚以再安。赤手扶天,不及介推之祿;丹心炳日,甯甘武穆之冤。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實憐其忠。故複卿子官,遣行人谕祭。嗚呼!贲華表于重,表清風于百世。卿靈不昧,尚克袛承。”*
這篇祭文言辭誠懇,文采斐然。此番公論已定,天下人都感慨于謙終于沉冤昭雪,今上知錯能改,心胸之寬廣可見一斑。
而除了為皇帝起草祭文,于渙自己也寫了一篇《祭先忠肅公文》。
與官方的祭文不同,此文中相對略寫了于謙的種種功績,而重點描寫了父子間相處的點滴小事,讀之可見一位諄諄教誨、愛子的慈父,也可透過平實、簡練的文字感受到作者對亡父的懷念和心中的悲痛。這篇文章讓人們看到了一個“非神化”的于謙,他面對家人時并不是闆着臉孔,隻會教訓這教訓那,也不是“孽子”“孽障”不離口的古闆老頭。
“原來于公還會耐下心陪小兒玩耍,曠瀾先生此處描寫頗見童趣,寫得很可愛。”
“打了五下又不忍心這一處,可謂是寫透了于公心中憂子安危、怒其擅專又憐其幼弱之情。”
“我最喜歡的還是文末,曠瀾先生醉倒在樹下,朦胧間有清風拂來,吹落花瓣蓋在他身上,仿佛聽到有人歎道‘恐受涼也’。先生醒後,疑心莫非是亡父來看他了。讀到此,實在不由得潸然淚下。”
庭有梨樹,公在時常醉眠于落花上,為其芬芳也。吾遷居此宅後,亦栽梨樹。聞公之冤得雪,大喜,飲于樹下,不覺醉矣。朦胧間,覺清風拂來,花覆吾身,有人歎“汝自幼畏寒,恐受涼也”。嗚呼!先父有靈,竟來視不肖子渙耶?兒每念及此,不覺淚流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祭先忠肅公文》于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