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教堂
聖維塔大教堂也是她們此行的目的地之一,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是一種中世紀高峰時期的風格。
哥特式的起源在于對傳統羅馬式結構的突破,不再使用半圓形的拱劵,而是将拱劵交叉,從而得到更大的空間,更高的窗戶,更多的采光。
其中它最明顯的風格就是高聳入雲的尖頂和窗戶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玫瑰花窗,還有些哥特式教堂會大量使用飛扶壁增加輔助承重力,例如舉世聞名的米蘭大教堂和巴黎聖母院。
聖維塔大教堂比較與衆不同的是裡面存在大量拜占庭式拼貼畫,例如它鐘門樓上的《最後的審判》。
"我覺得有件事情很是神奇。"露娜走近宏偉的教堂,輕聲對身旁的娜娜說道。
"什麼?"娜娜也放低了聲音,在非世俗的場合,為了降低對其他信衆教徒虔誠禱告的幹擾,她們都會謹慎的控制音量。
"我發現斯拉夫民族受拜占庭的影響挺深。"露娜說道。
"怎麼說?"娜娜疑問。
兩人一并坐在了傳統的木制禱告椅上,低聲閑聊,室内有燭火燃燒的氣味,不時的有人虔誠的劃着十字對着聖像祈禱。
"似乎是因為斯拉夫人的貿易路線比較集中在波羅的海和黑海的緣故,使得他們與君士坦丁堡的交流更加的便捷。"露娜說着,看向了教堂内的馬賽克拼貼。
"穆夏的畫作中也使用了大量的馬賽克拼貼畫,相比起西歐,确實這邊的拜占庭元素更加明顯。"娜娜想起了穆夏的幾張經典作品。
"不過也有例外,像威尼斯和西西裡,也充滿着拜占庭元素。"露娜補充道。
"我記得聖馬可大教堂也保存着拜占庭式的壁畫,但是似乎對于本地人來說,拜占庭的影響已經是過去式了,不比的斯拉夫人,至今的法典和藝術傳統中都還是拜占庭的影子。"娜娜不久前才去了趟威尼斯,但是威尼斯本地并沒有太深的拜占庭元素,跟東歐不同。
"西歐人普遍對于拜占庭有偏見,認為是落後的蠻族審美,并且不再承認它是東羅馬帝國。"露娜覺得這種矛盾的根源其實來自于教廷的分立,以及拉丁民族和斯拉夫民族的矛盾。
"與西歐人擯棄拜占庭不同,羅斯人卻在大量的吸收并學習其文化,拜占庭帝國的宗教,文化和制度都深深的影響着斯拉夫人。"娜娜說着,蓦然想起那個星夜在帕拉丁門遺址前的憂傷少年。
如果母兄的信仰,宗教,文化都與他不同,在西歐獨自長大的馬可,當他重新面對自己的親人的時候,那種看不見的文化隔閡,如同山崖上深深的溝壑,橫亘在他與至親之間。
"娜娜。你怎麼突然走神了?"露娜拍了拍娜娜的肩膀,看她有些神遊海外。
"哦,我沒事,就是想到了一些事情……"娜娜愣了愣,回道。
"跟小帥哥有關?"露娜笑了笑,打趣道。
"嗯……如果他在西歐長大,但是他的親人在東歐,他們信仰不同,文化不同,他無法理解他的親人們,并且時常為此感到痛苦……"娜娜不打算說太多,隻是簡短的表述了部分事實。
"怎麼?他不是被波蘭的奶奶養大的嗎?"露娜問道。
"嗯……"娜娜點頭。
"西歐人并沒有那麼排斥波蘭人,應該還好吧。"露娜不知所以然的說道。
"如果隻是這樣就好了……"娜娜無奈的搖了搖頭。
"如果再往東走,那确實矛盾就大了……"露娜看娜娜不想細說,大緻猜到了一點。
"……"娜娜無言以對,出神的看向穿過玻璃玫瑰花窗灑進室内的聖光。
教堂内的人來來去去,遊客中少有停留者,都是走馬觀花拍了照就離去,隻有露娜她們坐在木椅上,看着穹頂的結構,聊着曆史,怡然自得。
"兩位要不要點根蠟燭?"她們身後忽然傳來一句問候。
娜娜和露娜同時回頭,看到一位穿着黑色長袍的年輕神甫,他的神情溫和而肅穆,在彩繪玻璃的光線照射下,有一種莊嚴的宗教氛圍。
"抱歉,我們不是Christian(基督徒)……"娜娜怯生生的答道。
露娜也驚詫的看着神甫搖了搖頭。
"沒有關系,你們點燃蠟燭,主會保佑你們的,it for free(是免費的)。"黑衣神甫輕聲細語的說道,并遞給她們兩隻蠟燭。
娜娜被神甫真摯的眼神打動,不忍拒絕,伸手接下了蠟燭。
露娜也遲鈍的接下了蠟燭,正發愁不知道怎麼辦才好的時候,神甫走到了邊道上,像是要帶她倆去蠟燭架旁。
娜娜忐忑的跟在神甫身後,露娜有些猶豫的站在原地躊躇不定。
蠟燭架是銅制的,看起來有些年頭了,很是繁複古典,旁邊的桌上放着巨大的白銀十字架,銀水瓶中插着美麗的鮮花,燭火搖曳,忽明忽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