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好魚後,各家都喜笑顔開地回家,要将魚腌制起來或凍起來,等着過年的時候再吃。
“沒曾想到今年運氣這麼好,咱們家竟然分了有五條魚!”
“是呀,誰能想到呢,要我說呀,今年入冬後各家各戶運氣都不錯呢,自從我家在學堂裡跟着趙家學習識字認數,我家那哥兒都已經有三家人求上門來了,那三家條件還都不錯,若是從前得我們家求着他們。”
“我家也是如此啊,我女兒今年才十三呢,本想着等她過了十五及笄之後再跟她談論婚事,卻沒想這些日子就已經有人上門想定親了,說是也不着急着嫁過去,隻想着先把親事定下。”
“今年冬天,這雪下得也喜人,明年一定也是一個好年份。”
衆人一路說着,一路往家的方向去,再低頭看着家人手裡拎着的魚便更開心了。
村民們雖然也喜歡貪小便宜,但也都是知恩感恩的人,知道學習識字認數的好處還在後頭,心裡怎麼能不感謝趙墨才和趙家?
一位村婦上前拉住丈夫的手,對丈夫說:“咱們家分的魚裡面有一條半大不小的魚,巴掌大,不如給趙家送去,要說起來,我們家給趙家送過去的米面菜蔬,比上鄰居那兩三家,确實少了一些。”
她家男人一想也是,今日看趙墨才在台上算數,隻幾下,就把每家每戶能分得的魚算了出來。
木闆子上寫下的那些字,看着十分工整,他想縣城裡的賬房先生記賬也不過如此了吧,這些本事可都是他們要學到手裡的。
在縣城裡拜先生讀書,過年過節的時候也要給先生送節禮,如今隻是給趙家送一條巴掌大的魚而已。
要說起來,若不是大家都是鄉裡鄉親的,還真有些拿不出手。
他将手裡的兩條大魚遞給妻子,叫兒子把手裡那條巴掌大的魚拎着,留下一句“我這就把魚送過去”,便轉身走了。
和他有一樣想法的村民不少,大家在路上相遇,看見對方手裡都拎着魚,有些小一些的拎了兩條,那巴掌大的則拎一條。
東西不多,也不是自家分到的大魚,可湊在一起,送到趙家的時候卻十分可觀。
趙家的人眉開眼笑,嘴裡說着“不用不用,自家都有”,可那些魚裝在盆裡的時候,看着盆裡的四五十條魚,還是笑得見牙不見眼。
他們拍着胸脯保證,一定讓家裡人好好當小先生,要把全村所有的人都教會!
一番寒暄後,來送魚的人又紛紛離開,留下趙家人盯着那一盆大小不一的魚,歡喜得不知如何是好。
從前哪裡有想過,日子還能有這麼富裕的時候。
趙墨才拿着一疊寫好的紙從房間裡走出來,将紙遞到爺爺懷中,看着桌上木盆裡裝着的一盆魚,有些震驚。
原主從前做的冬衣裳也是棉襖長衫,這會兒他穿着一身灰藍色的長衫站在院子裡,身形挺拔,如同山間的松柏,劍眉心目,皮膚也被趙家人養得比一般人白皙,就連臉色也比趙家其他人紅潤不少,誰讓原主是趙佳吃的最好的人。
他站在趙家人群中,仿若是另一個次元的人,氣質溫潤,就連開口說話,表達心中的驚訝震撼,也帶着兩分書卷氣,“我說剛才家裡怎麼鬧哄哄的,這是村民們送來的魚嗎?”
于氏看着自家大孫子,越看越滿意,說:“對呀,每家每戶雖也不多,就送來一條或者兩條小的,也架不住村子裡有四十來戶人,真是從沒有過過這麼富裕的年。”
于氏連忙招呼自己的幾個兒媳婦來,“咱們今天就把這些魚都收拾出來,腌上一些,再凍上一些。”
趙墨才看着奶奶笑了,那笑裡帶着兩分晚輩的讨好,眸光在黑夜中比天上的星辰還亮,就連聲音也清朗十分,“奶奶,既然家裡有這麼多魚,今天晚上炖個魚湯呗。”
周圍的趙家人聽到趙墨才這般說,也十分意動,滿眼期盼看着于氏,也跟着小聲說動她。
于氏在略顯嘈雜的聲音中咽了咽口水,上回何悠炖的那魚湯吃着就不錯,隻是上回的魚小,一人也就吃到一兩塊魚肉,那滋味雖好,奈何實在太少了,吃了後卻也想了好幾天。
于氏一咬牙,看着那麼多魚,覺得今天也是個可喜的日子,鄰裡們又送了這麼多魚過來,拿幾條出來炖了給家裡人解解饞,也是應當的。
于氏看着趙墨才,不舍的神情瞬間煙消雲散,滿眼都是歡喜:“你夫郎做魚好吃,不如讓他來做。”
趙墨才指了指站在旁邊,看那幾頁紙看得正投入的趙老丈說,“本還想讓我夫郎把這書縫起來。”
于氏看着趙老丈手裡的那一疊紙,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那是什麼東西,眼神比看那一盆魚還要閃亮,滿眼的欣喜如何也遮掩不住,“這是你說要給家裡寫的那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