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赤膽忠心是好事。朕且問你,你覺得大應該如何安置戎州百姓。”
曾媓早将戎國同狄國地盤合二為一,稱之為戎州,設戎州都督府,由大應官員管理戎州事務。
“陛下皇恩浩蕩,天下自當歸心。隻是妙滢聽過,戎州百姓習俗自古同我大應有諸多不同之處,再有叛軍流竄,若其渾水摸魚,戎州百姓難以融入大應生活。妙滢認為不妨以戎治戎,大應管戎官,戎官管戎人,先穩住時局,假以時日,戎州百姓安居樂業,自然感念陛下恩澤。”
曾妙滢沉思片刻,慎重道出。
這道題有許多答案,她需要做的是契合曾媓心中的答案。
紫宸殿内,曾妙滢未經曾媓允許,不敢擅自擡頭,不知曾媓反應。時間點點流逝,她難免心慌。
忽然,曾媓大笑,開懷之聲盈滿一室。曾妙滢才輕舒一口氣,心裡炸開了花,彎起眼眸,嬌豔的臉龐越發明媚。
“朕會賜你一道聖旨,你的婚事由你做主,任何人不得幹涉。待除夕後,你便在蔓兒身旁協助她處理修文館事務,俸祿待遇按規矩來,”曾媓對曾妙滢很是滿意,轉頭對一旁的蔓兒說,“朕為你找了個好徒弟。”
“多謝陛下恩典。”
曾妙滢與蔓兒一同俯身,齊聲謝道。
在曾媓轉身的一刻,曾妙滢悄悄側過頭,眉眼彎彎,朝趙月華促狹一笑。蔓兒看在眼裡,有了分寸。
趙月華知曉蔓兒對此事樂見其成,不怕蔓兒知曉她在曾妙滢一事上出過力。
在曾媓下旨絕婚後的第二天,趙月華便去見了曾妙滢。安王妃自然是喜不自勝,曾妙滢被身邊人感染得恢複慣有的笑臉。可與趙月華獨處時,曾妙滢又想到她的父親回府提過的:“為父會向陛下請旨,為你擇一位如意郎君。”
如意如意,人心易變,誰又說得準呢?她的母親自認為她嫁給她的父親就是三生有幸,可父親納妾,母親暗地裡以淚洗面,明面上還得大度地操持妾室過門一事。
特别是曾妙滢的父親兄長無意間說出的“婦人之仁、不識大體”這類言語,讓自幼飽讀詩書的她備受打擊。他們不敢在陛下面前多說一句,對曾妙滢姐妹明面上愛護有加,一言一行上依舊瞧不起她們。
曾妙滢不禁想到,她未來的夫君是否也是她的父親、兄長這樣的人呢?
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向來如此,她擺脫不得。她坦然接受了和親的命運,但和親一事不成給了她希望,她或許有另一條路可走。
曾妙滢的煩惱騙不過趙月華的眼睛。
于是,曾妙滢如實相告:“公主,妙滢不想成親。我為何不能像蔓兒,像我大姐夫婿的母親,襄國夫人一樣,在陛下身邊有一席之地,在這世道争得真正屬于自己的寸地尺天。
趙月華沉默良久,坦言她沒有十足把握,但可以一試。她會求曾媓見曾妙滢一面,至于曾妙滢能不能讓曾媓對她刮目相看,隻能看她的本事。
“妙滢,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你不可覺得入宮随侍是兒戲。”趙月華難得神情嚴肅地對曾妙滢說。
曾妙滢歡喜地抱住趙月華不撒手,聽到趙月華的提醒,鄭重表明:“腹中貯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閨房。入宮一事,妙滢心如砥柱。”
待妙滢退下後,曾媓同趙月華、蔓兒确定下戎州一事。
戎國皇室中除戰争中死去的二皇子,歸降的太子外,均已殉國。曾媓決定命戎國太子,狄國皇帝的三個兒子來京受封。戎國太子、狄國太子在京師度過餘生。剩餘兩個兒子均為狄國皇帝的庶子,将在大應的監督下,同原先戎國、狄國歸降的官員一同治理新的戎州。
趙月華同蔓兒一同出宮時,都輕松不少,又聊起幻術師明遠善。
“她可找到治療其病症的辦法?”
趙月華不敢明目張膽地接觸宮中許多人,特别是她舉薦給曾媓的人,雖是曾媓默許明遠善一事,但趙月華慣會避嫌,多是從蔓兒或英兒處悄悄打聽。
蔓兒娓娓道來:“尚未。《九州志》中的記載同你印象中的說法别無二緻,隻是提到法雲大師遇見過通身化白的人。至于這類人畏光、短視等症狀并無根除之法。弘書館古醫書浩如煙海,遠善想多翻閱些,說不定會有意外之喜。”
“陛下允了嗎?”
“遠善獻上養顔丹,陛下服後甚是高興,遂給她一個機會,命她在太醫署參與女醫選拔。若過了選拔,便許她以禦醫身份呆在宮中,賜她入弘文館翻閱醫書。想也知道,以她的醫術,定能留下。”
蔓兒對明遠善信心滿滿,趙月華便不再擔心她。
明遠善是趙月華在民間遇見的幻術師。當時,曾媓需要一個幻術師,當着戎國二皇子慕容明彬的面做幌子,命趙月華挑一位可靠之人。
當趙月華見到明遠善的第一眼,就知道她最适合中秋月宴這個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