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始皇大大最初繼承王位之時,秦國已經吞并了巴蜀和漢中兩地,國土面積東至荥陽,越過宛城設置了南郡,北收河東、太原、上郡以東為上黨郡并且吞滅二周,将其故地改為三川郡。賈誼的《過秦論》怎麼說來着,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内,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從來都不是一句虛話。”
雖然《過秦論》這個名字不好聽,一看就是到是在論述秦國的過失,但随着天幕中的女聲語氣裡帶着的驕傲和得意,秦朝的臣子胸中不由得升起一股豪情萬丈的激動。
“秦王推行統一戰略,最終能一舉統一天下,離不開始皇手下的那些文武大臣:王翦、蒙骜、王贲、蒙恬、李信、内史騰、尉缭、李斯等人。”
“數十年的南征北戰,離不開虎狼之師一般的秦軍,而就是這樣的秦國軍隊先後滅亡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和齊國。随着秦王政二十六年,王贲俘虜了齊王建,齊國滅亡,六國之中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徹底消失,七國互相攻伐的時代終于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輝煌王朝。但是在這之前,六國對秦國的陰謀詭計從未停歇。”
“随着呂不韋被罷免了相位,一條名為疲秦之計的陰謀被展現在衆人眼前。興修水利無論在曆朝曆代都是利民利國的好事,雖說是為了造福百姓,但不可否認修渠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消耗了秦國的人力和财力。韓國想着把鄭國送到秦國以達到削弱秦國實力的目的,卻萬萬沒想到修成的鄭國渠直接把秦國的糧食産量提升了好幾倍,讓關中地區變成了秦國的糧倉。這條從雲陽經過三原、蒲城,同洛河鍊接起來的鄭國渠非但沒有使秦國的國力被削弱,反而讓其直接增強了幾十倍,給了秦國幹翻六國的底氣,真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壞事一件接着一件的傳來,由于呂不韋和鄭國兩人都不是秦人,這讓秦國的貴族和朝臣們議論紛紛,認為他們并不是真正的效忠秦國,而是奉命來做間諜為自己的國家牟利,于是這些人不約而同的上奏秦王要将這些非秦國之人驅逐出境。嬴政當即就下達了一道逐客令,要這些非老秦人出身的大小官員離開秦國境内。”
“就在這些人即将被驅逐的生死存亡之際,一個名為李斯的人脫穎而出,将一道名為《谏逐客書》的奏章通過層層關系送到了秦王政的禦案之上,秦王政看後驚為天人,立刻就打消了逐客的打算。”
天幕中女子的聲音帶着些許的心有餘悸,慶幸始皇沒有真的将那些六國人才驅逐,更慶幸李斯留在了秦國,否則秦國想要統一天下還真是不容易呢。
不論李斯日後背叛了始皇這件事,至少對目前的秦國來說,李斯這讓的人才是真的不可或缺。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嬴政眯着雙眸,肯定李斯的能力道:“當年若非丞相勸阻,朕怕是盡逐六國賓客,讓這些飽學之士流落他國轉而來對付秦國,雖說這些人才不會對我秦國統一六國造成太大的傷害,但卻能給朕帶來不小的禍患。”
“是陛下真知灼見,慧眼獨具,否則臣便是上一百道《谏逐客書》,隻怕也于事無補。”
李斯雲淡風輕的恭維道,在不着痕迹的拍上司馬屁這方面,李斯是真的深谙此道。
嬴稷、赢柱和嬴子楚神色輕松,嬴稷道:“這李斯倒是個人才,就是不知道現在在何處,應該趁早找出來培養。”
李世民默默地背着《谏逐客書》,點評的心又上來了,道:“李斯此人固然才華橫溢,然卻私心太重,若沒有後來那些事,他未必不能善始善終。”
從李斯與趙高合謀扶持胡亥登基,并且假傳旨意賜死公子扶蘇,又害死蒙家滿門開始,他的結局就已經注定被毀于一旦。
黎蘇蘇其實挺喜歡李斯這個人的,因此在講完始皇大大之後,免不了把話題拐到了他的身上。
“秦國朝堂上的重臣大多都是原楚地人士,李斯也不例外。李斯出身寒微,卻并不甘心埋沒鄉野,他不遠千裡前往齊國拜當時著名的儒家大師荀子為師,學成之後,選擇了秦國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彼時呂不韋正因為奇貨可居助嬴子楚登上了王位而大權在握,當上了丞相的他效仿孟嘗君收留了大批的門客,李斯毫無疑問的成了這些人的其中之一。”
“不可否認,李斯是個很有心機的人,為了展露頭角,在呂不韋和鄭國的事激起秦國人的不滿,六國賓客即将被驅逐之際,他在分析當時天下各國形勢的基礎上,潛心揣摩秦王政的心理,于适當之際一舉抓住了秦王政的賞識,從此得以在秦國立足,并且舉例對秦國有莫大貢獻的商鞅、張儀等人,将自己對秦國的敬仰毫無保留的展現在秦王政面前,徹底獲得了秦王政的信重。”
“好一個得力的臣子,這樣的人才就該歸我秦國所有。”嬴稷想到了自己的丞相範雎,和李斯一樣都不是秦國人,可那又怎樣,隻要對秦國有用,是不是秦人有什麼關系。
看到好曾孫驅逐六國賓客的旨意被追回,嬴稷非常滿意,又是一個好人才啊!
始皇嬴政想起當初的往事,也是感慨的道:“還好有李斯啊!”
而後對寄予厚望的扶蘇道:“丞相對大秦忠心耿耿,雖說你二人在朝堂上時有争端,但丞相畢竟有大才,你未來仍需他輔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