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統之後,秦國這輛戰争機器卻并沒有停止他征戰的步伐,而是繼續開始對外擴張。秦始皇二十八年,大将屠睢奉命率領五十萬秦軍南征百越之地,由于後勤補給困難、水土不服、疫病橫行等原因,秦軍損失慘重,不得不铩羽而歸。五年後,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再次任命秦将任嚣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各部族,有了第一次失敗的經驗和完整的準備工作,秦軍終于大勝而歸。”
“解決了不消停的百越,秦國的敵人便隻剩下北方的匈奴了。自戰國時期,北地的匈奴就經常趁着七國互相征伐的時候劫掠侵擾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邊界。為了解除匈奴對大秦的侵擾,秦始皇領蒙恬統領三十萬大軍駐紮在北地威懾匈奴,順便修建萬裡長城。長城軍團則駐紮于城陽,由名将王翦之孫王離接手。”
“蒙恬?莫不是蒙骜的後人?但這個王翦是何人,能和蒙骜相提并論,寡人怎麼從未聽說過。”嬴稷疑惑道。
蒙骜本是齊國人,後來投靠秦國,官至上卿,數次率軍出征,屢立戰功,是嬴稷心中繼武安君白起之下不可多得的将才。
此刻,他笑得一臉驕傲而後在嬴稷看過來時神色謙恭,為這個可能是自己孫子的人自豪,毫不吝惜自己的贊歎道:“是個好孩子啊!蒙君上和未來的小王上看重信賴,臣感激涕零。”
嬴稷滿意的看着沒有任何驕橫之色的蒙骜,感歎不已。
他就說麼,他秦國桀骜不馴的武将也就武安君白起一個,其他的臣子對他還是很順從的。
“大家上學的時候都被老師要求背誦過賈誼的《過秦論》吧?UP主幾乎将這篇文章全還給了老師,但有一段卻是記憶的刻骨銘心: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内,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乃是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黎蘇蘇語氣激昂,将這一段背誦的滾瓜爛熟,然後接下來卻聲音低沉的繼續。
“看,這是我們尊敬的老祖宗秦始皇多麼偉大的功績,讀起來就讓人熱血沸騰,聽起來就讓人渾身顫栗,然而别忘了這篇文章的名字叫《過秦論》,顧名思義,這終歸是一篇論述大秦過失的文章。賈誼在這篇文章裡諷刺始皇帝不體恤民力,終止秦朝滅亡,借始皇帝來勸谏漢文帝能夠虛心納谏,與民休養生息,讓秦朝的黔首們身上不再背負沉重的負擔。”
秦始皇愕然,若是不聽天幕提及文章的名字,他還以為這些那些儒家學者對自己和大秦的極盡谄媚之言呢。
而秦朝的黔首們則是茫然四顧,不敢置信他們聽到的天幕上的仙人說的最後一句話。
仙人這是在為他們鳴不平嗎?
酸澀感從胸膛中湧出,眼眶不由自主的泛紅,他們攥緊了拳頭,喉頭哽咽。
從前他們還不是秦人的時候,今天變成了齊人,明天又成了楚人,就像随風飄搖的無根野草,不但要忍受貴族們的踐踏,還要忍受官吏時不時的剝削,那些欺辱打罵他們早就習以為常。
後來,六國被滅,他們有了一個新的身份——秦人,也不知道這一次能維持多久,但好一點的是他們可以不用再經受連年不斷的戰亂,不用聽到家中父親、兄長、弟弟慘死戰場的噩耗。
雖然對他們來說秦法嚴苛,還要時不時的參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來到的徭役,但好歹還是有報酬的,不用像以往一樣在戰場上打來打去,朝不保夕。
大抵是有了曾經的苦難作為對比,如今這樣的日子也算是過得去。隻是聽到天幕上的仙音為他們鳴不平,他們才恍然意識到還是有人在乎他們這些黔首的。
“以我們後世之人的眼光來看,大秦統一天下後最應該做的就是讓百姓休養生息。然而處在始皇帝的位置上,體恤民力卻不是想做就做的。南征百越、北擊匈奴、修長城、修直道和馳道、骊山始皇陵墓等浩大工程,哪個不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據史料記載,每年光是修建始皇陵就要七十萬将近八十萬人參與,這些人中不乏有罪的刑徒,還有數十萬的大秦黔首。”
“這些家裡的勞動力都被拉去服徭役了,家裡的田地留給誰來種?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不是真正的牛馬,被人趕着不知道什麼叫疲憊。他們的願望非常的簡單樸實,特别容易滿足,隻要能吃飽穿暖就好,可是顯然,那個時候,根本無人願意為他們發聲。”
黎蘇蘇說到底也隻是個普通人,看小說的時候也曾幻想過穿越到古代社會錦衣玉食、榮華富貴,但若真的穿越到過去,就她的幸運值隻怕最後也隻會穿越成一個受壓迫的小老百姓。
站在她的立場,自然更要為廣大百姓發聲。
曾經她以為能喊出“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的陳勝、吳廣等人是普通的受壓迫的百姓,可長大後才知道,秦朝那個時候哪有百姓一說,當時的他們被稱為黔首,别說讀書識字了,能平平安安的活着就已經是讓他們心滿意足的事了。
陳勝和吳廣的起義雖然被定義為農民起義,但他們究竟是被秦國滅國的六國餘孽還是那些落魄貴族,誰知道呢,反正肯定不是老百姓。
瞧瞧始皇帝駕崩後那一個個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起義軍領袖:陳勝、吳廣、項梁、項羽、田橫、武臣和最終的勝利者劉邦吧,誰又真的是黔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