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後世也有不同的主流觀點,就是韓信沒有謀反之心,隻是劉邦老了,呂後也容不下韓信,謀反之名隻是呂後為了除掉他想出來的借口而已。因為後世無數學者、專家都覺得這個謀反計劃從内到外都透漏出一股荒謬、愚蠢的感覺。
如果韓信真的和陳豨裡應外合,可以直接讓人把呂後和太子劉盈殺了,這樣就等于把劉邦的後方給擾亂了,打亂了前線部隊的軍心。士兵也是人,是人就有私心,大家都不敢保證自己的妻兒老小會不會被韓信給殺了,軍心騷亂,前線的戰況就會對劉邦産生不利,會造成京師混亂不說,異姓諸侯王們也會紛紛起兵造反,韓信脫身也就更容易了。
正是因為這樣不符合兵仙韓信的操作,才讓後世的人們對于韓信是否真的謀反産生了無數的猜測。但是歸根究底,對于劉邦和呂雉這對夫妻來說,韓信謀不謀反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謀反的能力,這點就令人非常的忌憚了。】
被提名道姓,臉面都給扒光了的劉邦,已經是什麼風吹雨打都無堅不摧的劉堅強了。他覺得黎蘇蘇這話說的确實沒錯,對于他和呂雉來說,韓信有沒有真的謀反又有什麼關系呢?不過是找個想要他去死的理由罷了!
韓信如果真的謀反了,就可以順水推舟、理所當然的将他誅殺。若是沒有謀反?人都死了,還能站起來訴說冤屈不成?沒有人有那個膽子敢扯下皇室臉上的遮羞布。
總而言之,韓信是一定要死的,謀反也隻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借口罷了。
就像劉邦寵愛戚夫人,戚夫人就敢膽大包天的舞到呂雉的面前,呂雉也沒看在眼裡過,因為這歸根到底不過是争風吃醋罷了,對呂雉和劉盈的地位産生不了任何的影響。
但喜愛劉如意到想廢掉太子劉盈,改立劉如意就不行了。劉邦一直覺得子不類父,劉盈太過仁弱,和他這個父親的性格完全不像,怕他承擔不起大漢的江山,怕大漢也像秦朝一樣二世而亡。正是他的态度讓呂雉感受到了急迫的危機感,才會下場對戚夫人看不順眼。
韓信也是如此,既然韓信不支持劉盈,為了不讓韓信被劉邦留給劉如意,呂雉是一定要讓韓信死的,她不能讓一條不聽話的狼活着,成為劉盈登上皇位的攔路石。
【作為能臣,韓信并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被劉邦猜忌的人,漢初三傑作為不可世出的人物,助劉邦擊敗項羽定鼎天下,最後卻都曾被劉邦給忌憚。隻是比起命喪呂雉之後的韓信,蕭何和張良就比韓信要聰明的多了。
蕭何假裝搶占百姓的田産,雖然自污名節也難逃牢獄之災,卻也終究有了個善終。張良也是急流勇退,絲毫不留戀權位,在侍奉劉邦的時候不忘“做人先做事”的原則,為自己留下了周旋的餘地,從而保全了性命也沒有留下污點,壽終正寝,千古美命流傳至今。
李世民評價“漢以六合為家,是賴淮陰之策”,認為韓信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所以,韓信悲慘的結局才更令人覺得惋惜。如果韓信懂政治,沒有整天想着裂土封王,也沒有那麼的桀骜,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就不會落得身死族滅,令人唏噓的結局了。
而無論後世再怎麼猜測,韓信的死已經成為了注定的結局,多說無益。】
他人都死了,還管那麼多幹什麼?
韓信冷笑,老子盡心盡力幫劉邦打天下,最後卻落得那般下場,真是一片真心都喂給了狗,不,劉邦那老東西連狗都不如。狗還會朝他叫兩聲,搖搖尾巴,劉邦會什麼?
韓信決定擺爛了,死就死吧,他什麼也不管了,就在府裡窩着,看劉邦什麼時候過來弄死他!
嬴政有些猶豫不決了,韓信是真的像武安君白起那樣的軍事大才啊,想要,但韓信的性格是真的讓他頭疼。
不然就把韓信扔給蒙恬和蒙毅教導?
希望蒙家會把韓信教育成不亞于蒙氏一族的大秦忠臣。
平民的心理和皇帝的心理是兩個想法,被黎蘇蘇猝不及防的突然提起,劉邦才恍然大悟,怪不得自己最近一段時間想到蕭何和張良就覺得心緒複雜的很,原來如此啊!
他唏噓道:“我和老蕭是多少年的好兄弟了。”
對于蕭何和張良,還有沛縣出來的好兄弟們,劉邦還是念着舊情份的,隻要他們不觸及到自己的底線,劉邦是很願意給他們留下個體面的結局,讓他們的宗族都盡享榮華的。
得知自己雖難逃牢獄之災,到底是虛驚一場的蕭何也是無奈的笑了。
怎麼說呢,好在他腦子清醒,沒有被榮華迷了眼,富貴沖昏頭,得了個善始善終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