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造反的消息傳出,周邊郡縣已有叛軍呼應,一些流寇大規模在晉地鬧事,由此造成了很多無辜百姓流離失所。
各郡縣的報備文書和請示文書雪片般飛來,晉陽城能容納的流民有限,要是不慎,誰也不想當第二個張又玄。
晉陽城外,青松觀。
盧蕤換了身綠袍,端坐在青松觀的小院中,身邊隻剩下了馮碧梧。
古木青松,枝葉茂盛,将一整個小院的天空都占據,根處隆起的小土丘上也有不少枯草和小花。青松觀依傍古青松而成觀,香火不斷,算得上家大業大。
上了年紀的松樹,跟較為年輕的松樹比起來,枝葉要更稀疏,枝幹要更颀長,碩大華蓋,像天邊不動的浮雲,時不時會有幾隻白鶴擦過,振翅落在樹下。
侯方甯尊重了盧蕤的意願,但怕周慈儉做什麼手腳,回來途中安排了幾個高手暗中保護,并讓許元晖時時照看。
于是盧蕤便改道青松觀,而沒有回府衙。
“少主,你回來也好。”馮碧梧端着碗藥湯呈上前,他今日打了個盹,醒來差點釀成大錯,現在心裡還後怕,“别傷了身子。”
……
不久之前,晉陽城東。
盧蕤自馬車中醒來,“謝謝你,四娘。但我會和周道長回去的。”
侯四娘擡了擡眉,依舊站于崖松之上。
“也是,晉陽以東現在全亂了,半個河北無立錐之地,你還是呆在晉陽的好。你再好好想想,要是不想管這破爛事,我就向陛下陳情,你自可在我分舵下安然度過。”
“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四娘,你當年建立女兵也是這麼想的麼?”
侯四娘愕然,“自然不是。”
“你那時候,隻是個屠戶吧。我自小讀士大夫的書,早就養成了愛管閑事的習慣。我們這些人,不耕種,不交稅,讀點書就坐享其成,如果不做些什麼,心中有愧。”
盧蕤掀起車簾走了下來,“小時候我就立志不做腐儒,尋章摘句,隻知道在紙堆裡翻來翻去。後來長大,發現做腐儒也挺好,天底下哪有初出茅廬就能縱橫捭阖的人才?窮極古今,也就一個諸葛孔明。能在尋章摘句之學裡著書立說,也不錯。”
侯四娘叉着腰,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現在我改主意了,我還是不想做腐儒。”盧蕤遺憾地笑了笑,“可能要讓你失望了,我剛剛把讨捕文書和招兵文書都蓋了印,麻煩你拿着下發周邊郡縣,等府衙那群大爺上班,叛軍就該打到晉陽城了。”
準許招兵的命令一出,周邊郡縣至少能撒開手腳幹,不至于畏首畏尾。兵貴神速,時機最重要!
“你出來就是為這個?”侯方甯輕功落下,自盧蕤手中接過文書。
“嗯,但不确定你會來。”盧蕤淡淡道,“女英閣也有不少暗線,可與郁累堂互為表裡,做起來也快些。”
“不愧是盧元禮的兒子。當年老師本來不收徒,卻在看見你後額外破例,看來不是無緣無故啊。”侯方甯疊好文書放入前襟隔袋,“他想為這天下保留一點文心。”
文人有時候很蠢,美其名曰“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們的性格注定無法在人心鬼蜮中勝出,成為執政者,也無緣風雲際會,胸中所想不過空中樓閣,荒誕不經。
天下大同?衆生平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那是法家和兵家做的事,什麼時候輪到你儒家?!
可侯方甯知道,也是在天下大亂的時候,一個執拗的文人,以柔弱身軀,籠絡人心,安定晉地,給無依無靠艱苦流離的百姓帶來了希望和力量。
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職,不會因為老弱病殘、不夠強而被抛棄,斑白者,垂髫者,村頭怡然自得,不聞兵戈……
可能,這就是那個人堅定的文心吧。
風雨如晦,孤身以對,縱使世人不懂,我也一往無前。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乎?跨越二十年的光陰碎隙,往事被史筆和人們說了又說寫了又寫,“春秋”,早已不是帝王家之言,也不是他們功臣名将的譜牒功勳。
人的名就是樹的影,你做了什麼,天下人看在眼裡,在他們的口中,自有一套“春秋”。
史筆會怎麼記載我呢?
盧蕤心想,可能已經不重要了。
他朝侯方甯躬身一拜,滿是對老前輩的敬意,也是對她孤身抗擊不求名位的欽佩。有一種力量,隔着千百年光陰,就這樣注入到了他身上。
“你我再見之際,山河必然無恙。”侯方甯也欠身行了個禮,“告辭!”
……
盧蕤有時候覺得志向是這世上集合了荒誕與務實的最矛盾的東西。
他手頭上是劉琨當年出任并州刺史坐鎮晉陽時的上疏——《為并州刺史到壺關上表》。
那時候的晉朝,整個北方隻剩下河東,劉琨是抗擊胡人的旗幟。然而在“聞雞起舞”之前,劉琨也隻是名滿京華的金谷二十四友之一,終日跟着豪富石崇宴飲享樂,是個十足的公子哥。
他困守晉陽,民生凋敝,城池殘破,強敵環伺,沒有人來支援,上疏也石沉大海。
劉琨肯定比盧蕤更迷茫。
盧蕤喝了口藥,其實經曆過這次變故,他的心愈發堅定,回來看見裴顗,他也能坦然處之。
“文書已經發了出去,早一步就能早點反制。按理說來,燕王應該往南走洛陽才是。洛陽是個大糧倉,又沒太行天險,燕王大概率不走晉陽,但我們也不可懈怠。”
燕王進得來麼?河東有天險。
但河東因漠北人自顧不暇,夾擊之下,也有可能會搏一搏。
盧蕤每次都把最壞的打算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