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目标和自由的蕭謂再不像之前那樣忙着賺錢玩樂,一心撲在備考上。接下來的日子大家可以參考備戰高考,宋朝的科考還不像明清那樣變态,主要考試内容是詩賦,經義,論,策,其中經義是蕭謂的薄弱科,論策則次之,至于詩賦完全放棄,準備當文抄公。好在還沒到王安石變法時專重經義論策,輕詩賦的時代,而且現如今清流當道,坐而論道不通實務居多,可以順着這個思路準備,殿試時候才會問一些治國策略之類,也是點到為止。作為一名現代經過大小無數考試洗禮的醫學院碩士研究生,蕭謂靠着強大的樹形思維圖,短時間将考試範圍内的書籍梳理一遍,概括分類,逐一注釋,然後結合曆年科考考題劃定考試範圍,然後就是各種請教專業人才,最後在理解的基礎上采用記憶宮殿法背誦。好在原主也是下過苦功夫的,在這基礎上查缺補漏,再加上現代應試技巧,總算不是毫無頭緒。
在顧千帆忙公務時蕭謂就去書院請教大儒,漸漸地,書院夫子都知道有一個學習瘋魔的生員,每天不問20多個問題不會出書院。經義破題每天一題,文筆由稚嫩變得有闆有眼,夫子也從一開始的不屑一顧到老壞安慰;同窗也從鄙視看低逐漸默默接受,并且多數人感到壓力,讀書都比平時正經了些。便宜老爹也沒放過,考試内容離不開時事,總結了近期朝廷的大事,做了基本功課,如果出了類似的題該從那個方面入手,有了内閣老爹的先天優勢,就不能犯低級錯誤,這也是坐而論道遠不如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别說,站的高的确眼界不一樣,有些原來認為官府不作為的事情實際上是操作上遇到解決不了的困難,并非全是老百姓認為的屍位素餐,隻能說思想的局限性,簡單來說就是小事牽扯大利益,牽一發而動全身,不是工作意識不強,而是水平能力不夠造成的結果,如果一味蠻幹看上去很爽,可能結果并不是你想要的,這方面對于父母早亡,本人又一直在象牙塔裡的蕭謂同學确實是短闆,不,原來大概壓根就沒這塊闆,所以說死讀書要不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