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任行連忙去探皎皎的脈搏。那人也很是緊張:“她怎麼了?”
梅任行聲音顫抖:“脈搏又細又快,怎麼會這樣?大夫呢?你有沒有帶大夫?”
那人轉向仆童:“快去問有沒有人會醫術,能醫者重重有賞!”
仆童忙大聲詢問。衆人先是驚訝,又是被“重重有賞”四個字吸引,然而确實不會醫術,所以無一人應聲。
梅任行見狀,一把提起手邊的劍,将紗帳斬成數條,用其将皎皎綁在自己背後,一手拾起包袱,沖開人群,往山下而去。
那人吩咐道:“孤回來之前,這裡的人一個也不許走。”便也追着下山去了。
梅任行一路疾奔,一面疑惑皎皎為什麼會如此,埋怨自己于醫術不甚用心,隻略通皮毛,一面後悔不已,要是自己去送藥,換大師兄在就好了。正心煩意亂間,卻突然覺得有一股強風從背後将自己穿了個透,然後便失去了意識。
“大伯,起這麼早啊?”
“嗯。倆孩子呢?”梅任行發現自己脫口而出,聲音蒼老。
“屋裡,還在睡。”對面的婦人邊拿掃帚掃水邊道。
梅任行點了點頭:“東邊那家新生了一窩小狗,正愁太多送不出去,怎麼不去要一隻來看家?”
“唉,别提了。皎皎小時候就愛把手往狗嘴裡放,弄得滿手都是牙印。峣峣又被惡狗追過,見着狗就怕。”
“難怪,難怪。”梅任行說完,方反應過來那人方才說的是皎皎。皎皎,是我的那個皎皎嗎?怪不得覺得這人眉眼如此熟悉,想來應是皎皎的母親了,隻是她是标準的桃花眼,皎皎的卻是介于杏眼和桃花眼之間,顯得又清澈又迷人。
“昨天下雨,□□亂叫了一宿。您沒睡好吧?”
梅任行這才發覺四周的蛙聲。蛙聲似乎是從屋旁的大坑裡傳來的。說是坑,其實是一片廢棄的稚子園,裡面長滿荒草,依稀可以辨認出一座石梯、幾棵樹、幾架秋千和幾間破敗的房屋。房屋原本是窗戶的地方,現在隻剩下黑洞洞的一片。一棵榆樹倚在園内牆邊,将皎皎家大半房頂遮去,後面隐約可見一棵柳樹。周圍人家皆已将房屋墊高,所以這裡就成了積水的好去處,不過皎皎家是除了稚子園外地勢最低的,所以屋前磚地上也積了一層水。
“人老了,覺少,都一樣。”
“您進去坐,飯一會兒就好。”
梅任行進了屋,隻見櫃台圍了一圈,櫃台後面也相應地圍了一圈架子,裡裡外外擺滿了貨物,若是不算出入用的屋門和櫃台處的缺口,正好圍成一個“回”字。屋正中是兩根柱子,柱上繃着幾根細麻繩,繩上挂滿了書,似乎是些話本和畫冊。梅任行從“回”字右下方側着挪進去,努力不讓自己的衣服刮到櫃台和架子上的貨物,待到了右上方,拂開遮擋蚊蠅的紗簾,進到裡屋,便見一張土炕橫抵東西兩壁。炕的兩端堆滿了貨箱,中間則是放着一張木桌,桌上還有一個木盆,接着從房頂漏下的水滴。北面打了一張窗,使得那裡看起來像是個豎起的“回”字。窗沿放着一排抹布,想來是昨晚為了防止從窗框滲進來的雨水流到炕上而放在那裡的,現在已經是濕哒哒的一片。窗外可以看見後院種着的菜蔬,還有從左邊稚子園裡伸進來的柳樹枝條。
近來天氣炎熱,兩個孩子索性鑽到了被套裡,直接睡在涼席上,身下并無褥子。睡在右邊的孩子正是皎皎,頭發散在身後,看起來比上山時的年紀要小。也對,上山前自然比上山後小,自己真是糊塗了。左邊的孩子年紀則要更小些,此時正枕在皎皎的頭發上,指間還纏着一縷,放在鼻下輕嗅。
梅任行笑了笑,想要将皎皎的頭發解救出來,又怕不小心将她弄醒,于是隻好作罷。南面也堆着貨箱,不過隻堆了半人高,牆上還貼着一幅李白的《行路難》,是三首中的第一首。紙張已經泛黃,字迹也一看便是初學者的。貨箱上有兩個木盆,盆中皆盛滿清水,水裡浸着帕子。梅任行擰出其中一條,坐到皎皎身旁,将她的頭扳正,用帕子給她擦淨臉上的汗漬。
“大伯,早啊。”隔壁屋裡傳來一個男聲。
“早。”梅任行這才發覺木枝的折斷聲和火花的噼啪聲,“夏天在炕上做飯,受得了嗎?”
“熱點就熱點吧,炕不燒會潮。小的還行,大的皮膚太嬌,尤其是夏天,稍微一髒一潮,就起濕疹,渾身都是,再加上又招蚊子,真是沒法弄。”
“我給的那些草藥能用嗎?”
“能,就是架不住總長新的。老是給您添麻煩,要不是您帶來的棒子種子,就我們家這點地,唉。”
“沒辦法,小冰河期。”
“小什麼?”
“哦,就是說一年比一年冷了。各地其實都在種了,隻是這裡知道得比較晚。氣候變冷,溫室氣體濃度由于正反饋也在下降。玉米畢竟是碳四植物,會好一些。”
“有學問真好。我就不行了,什麼都幹不了。”
“别這麼想。你是個有福氣的人。”
“傻人有傻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