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中文 > 南柯夢 > 第56章 第 56 章 指鹿為馬

第56章 第 56 章 指鹿為馬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為什麼?”

“反正也分不清真僞,既然分不清,那就認為是真吧。閣主說過,為人要向最好的方向去揣測人心,處世要向最壞的方向去揣測人心。而且真僞其實沒有那麼重要,隻要對百姓好就可以了。他願意為了百姓據理力争、犯顔直谏,我看就很好。其實想想,他也挺難的。”

“也對。既要盡忠,又要盡孝。既不敢違逆太子,也不能完全站在他那邊,還要委過于己,替其掩飾。不過也虧他說得出口,堂堂知府,何必為了一個小丫頭公器私用,大費周章?更何況,寫的還是詩,不是什麼舉業的文章。還不是聽這位太子殿下差遣?”

“我有一個問題。堂堂太子殿下,又為什麼要為了我一個小丫頭公器私用,大費周章?”

“見色起意呗!”

“見什麼色起什麼意啊?我又不是什麼稀世珍寶、絕世美女。肯定有别的原因。我不大懂這裡面的事,你幫我想想。”

“估計要麼是對穆相示好,要麼是為了博個敬才愛才的賢名,又不招聖上猜忌,畢竟你是女子,無論如何不可能考取功名,寫的又是詩詞歌賦,不是什麼奏議策論。不過,喜歡和利用不矛盾啊。他們這種人,不就是愛這樣,一邊喜歡一邊利用嗎?”

“我覺得還是利用更靠譜一點,單是一個小小的詩會,就已經這麼愛玩弄他人了。就算喜歡,又能有幾分真心?新鮮勁兒一過,扔到一邊都算是好的。我可不想落個‘披發塞糠’的結局。”

“對!我和你說啊,被權力中心的人喜歡,十個裡面得有八個沒有好結局!”

梅任行把自己能想到的典故都和皎皎說了,而且是翻來覆去地說了四五遍,反正總結下來就是皇家去不得、君王嫁不得。

皎皎道:“師兄你這麼緊張做什麼?我又不會去。”

梅任行心想,架不住他胡攪蠻纏啊!現在皇權高度集中,為免外戚亂政,喜歡從民間挑選妻妾,再随便給她們的父親兄弟封個小官。若他執意糾纏,算了,自己的心思也不好對她講,于是隻道:“我這就是陳述一下客觀事實。”

二人吃過早飯,梅任行又彈起了昨天的《憶秦娥》,然而彈到一半忽然停住:“你說這三首詞是子野寫的嗎?”

“應該是吧。怎麼了?”

“有沒有可能是閣主寫的?”

“不可能。”

“為什麼?”

“水平不夠。”

“你是真不怕他聽見。”

“那個,也有可能是為了叙事,所以——”

“行了,别找補了。他聽不見。”

“其實聽見也沒有關系。子野雖然作曲水平舉世無雙,可在作詞上終歸是要差一些,比不了閣主。當然,比起我來,還是強多了。”皎皎又看了一遍,“不過這個第二首,似乎不大一樣,倒是有可能。”

梅任行又學了幾首曲子。下午帶着皎皎去樓下看戲,然而看了幾個便看不下去了。先是吐槽血包雖然使情節更加逼真,但是實在濫用成風,一點生物學常識都沒有。打的是屁股,嘴裡吐什麼血啊?接着又吐槽起毒酒來,就山下這提純水平,編戲的兄台,你和我說服之立斃?嘴裡溢出一口血,不疼不癢地說完台詞,然後美美地倒下?别人也就罷了,這演的可是李煜啊。他死前有多痛苦,你不知道?然後又吐槽起神魔不兩立的俗套劇情,以及神中也有壞神、魔中也有好魔的陳詞濫調。要是按品性劃分,好的為神,壞的為魔,那就不會出現神中有壞神、魔中有好魔這種情況。要是按照血緣劃分,一個群體品性有分布這不是很正常嗎?怎麼搞得好像最後明白了什麼大道理一樣?能不能先做一下顯著性檢驗?沒準最後發現分布是一樣的呢?可見人們一向喜歡誇大組間差異,忽略組内差異。

皎皎表示十分贊同,然後糾結起了到底何為神、何為魔。若要按故事起源來說,鑒于這是農耕文明編的故事,應該是用神喻指農耕文明,魔喻指遊牧文明。然而現實中的農耕、遊牧交界受等降水量線影響不斷改變,而且農耕、遊牧更多隻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就算農耕文明消滅了遊牧文明,然而隻要還有草原在,遷過去的人也會再度建立遊牧文明。戲裡卻好像隻要消滅了魔,便萬事了結了一樣。戰争邏輯也很奇怪,是為了仇恨,而不是利益。現實中,管你有什麼深仇大恨,隻要利益足夠,絕對馬上給你表演一個握手言和,說那是上一輩的事情。當然,也不是所有戰争都與情緒無關,然而這情緒要麼是為了師出有名故意煽動,要麼是因為内部矛盾重重,積壓的不滿需要找一個出口進行轉移。

若要按故事設定來說,神魔早已不需物質供養,怎麼可能還像人一樣去争奪土地,打來打去?要說神是指悲憫、博愛、犧牲、寬恕等等品質,魔是指殘忍、排他、自私、報複什麼的,那還說什麼除魔衛道?神魔自在人心,豈有實體?人在一日,神魔便在一日。要說神魔是存在于這個世界之外的力量,幫自己的是神,害自己的是魔,那跟人們對于益蟲、害蟲的分法有什麼區别?當然,若是神魔存在,肯定不喜歡這種類比。不過若是真的跳到這個世界之外來看,其實沒有什麼益蟲害蟲,也沒有什麼神什麼魔。雖然有些靈識喜歡去應了神魔的名頭,然而所作所為其實與是否受香火供養沒有任何聯系。畢竟一來收不到,二來也不需要。真正需要香火的,是以此為生的人們,所以才編出了那些不供養行善再多也隻能入地獄的謊話來。

另一種起源和設定相結合的解釋是,神魔,或者說宗教,起始于人力微弱時代的自然崇拜,後來則是由于在世俗社會中的苦難無可解脫,隻好把他們當作精神寄托來活下去。有所求,便拜神;有所懼,便驅魔。說到底,還是當成了人世間的利益輸送。宗教需要物質基礎來延續和傳播,所以會有專職于此的人,這些人為了自己的生計,自然會往上面添油加醋,這也無可厚非。當然,也不是說他們一點好事沒幹,畢竟有些人真的相信了,或是渡己,或是渡人,也算是在這無窮無盡的苦難中得到了解脫。至于統治階級,為了穩定,自然也會希望人們将精神寄托在他處,而不是思考然後推翻現狀。而且有些時候、有些地方,領導群衆、控制人心是很難的,所以需要借助宗教的狂熱來達成目的。而鬼界之所以也願意這樣,不出手阻止,是因為在生産力水平沒有提高的情況下,即便推翻現狀,也不過是換了一批人來統治罷了。現在的若是還能用,那就接着用,不能用了,再推翻重來。不然不知道會有多少精力花費在内耗上,那誰來推動生産力呢?隻依靠最聰明的那部分人是不行的,畢竟需要量變才能産生質變。推動生産力發展的,是每一個人。總之,上上下下、各方各面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閉環,誰也不想戳破這個精心編織的美夢。

梅任行怕她思考太多消耗心力,于是下午便抛開戲文,改為帶她聽歌了。聽完了屈原的《離騷》,宋玉的《九辯》,曹植的《白馬篇》《野田黃雀行》,李白的三首《長相思》和三首《行路難》,在聽到杜甫的三吏三别時,梅任行道:“你還記不記得,你小時候為這個哭過?”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