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長相思》你最喜歡哪首?”
“都喜歡。”
“一定要選一首呢?”
“你這麼說我倒想起來了,閣主那時也讓我在《憶秦娥》、《清平樂》和《西江月》中選過。”
“你選了哪一首?”
“不記得了。”
“那現在再選呢?”
“幹嘛總讓人選來選去的?又不是你寫的。”
“好,等着啊,我給你寫一首。”
然後便是久久的沉默。皎皎等得快要睡去時,梅任行終于清了清嗓子,念道: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鹄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茕茕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皎皎迷迷糊糊道:“你别欺負我記性不好。這是曹丕的《燕歌行》。”
梅任行道:“我又沒說是今天寫。且容我先借花獻佛一下嘛!”
皎皎翻了個身,睡去了。梅任行卻心中怅惘難平,翻來覆去許久,方才睡下。醒來時,正是晨光熹微,皎皎依然在熟睡,這次并無淚痕,想來應是一夜好夢。梅任行輕手輕腳洗漱了一番,便坐在書案前,盯着院裡的梧桐樹發呆了。
不多時,皎皎也醒了,洗漱過後,梅任行特意給她梳了個唐朝時的少女發髻。二人來到樓中,大廳裡正在換場,人聲鼎沸,依稀能辨認出“崔知府”、“太子”、“菊花”、“牡丹”來,不禁心生好奇,湊了過去。
“你聽說了嗎?昨日崔老太太來了,那叫一個熱鬧!”
“可不是,直接就在衙門口教訓了起來,給了好一個沒臉!本來我還不知道,我姑丈就在衙門當差,說與我聽的。”
“簡直就是當代版‘伯俞泣杖’啊。”
“何止啊!孝子純臣,莫過于此了吧。”
二人問過衆人,才知道詩會當天,太子扣下了山上所有人,欲細細盤問。知府知曉之後,連忙趕到,長跪不起,據理力争,與會民衆方得下山。然而不知是誰,去給遠在家鄉的崔老太太送信,隻是那人走得太早,信息延遲實在嚴重,道是崔知府故意安排、煽動民衆,又将那個荒誕至極的調色盤呈上。老太太以為自己這小兒子颠倒黑白、是非不分,不顧自己七十好幾的年紀,硬是趕了好幾天的路,待到了洛陽,便直接上了府衙興師問罪。知府見其母如此,怕出言分辯,會以為自己不知悔改、推脫責任,本就舟車勞頓,一怒之下再氣壞了身子,于是也不為自己辯解,隻是磕頭認錯,任其責打。然而崔母年邁體弱,力氣早已不似當年,打了幾下之後便大喘不已。崔知府見此情景,百感交集,不由痛哭,命人代為笞撻。待到其消氣,方說明緣由,然而卻把太子殿下撇了出去,隻道是自己的安排,太子殿下不過一時興起,恰好去了詩會。隻是不知道哪位好事的同僚,見太子殿下已經離開洛陽,向南而去,便打發人在府衙門口擺了一排富貴菊。好看是好看,然而由于皎皎那首《問菊》在洛陽城裡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所以難免讓人覺得是在諷刺知府惺惺作态。
二人回到三樓房間。早飯和湯藥都已經放在桌子上了,仍舊用長熱碗盤盛着。
“皎皎,你怎麼看?這位崔知府,到底是真是僞?是真情流露,還是政治表演?”
“不知道。不過我願意相信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