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架構
本文古代架空,發生在子虛國烏有朝,有一條明線、兩條暗線。明線大多是一些零散歡樂的日常,暗線分别是靈界線和變法線,一直隐藏在歡樂日常之下,直到劇情進展超過80%才将其挑出。所以明線上越是給人以安全感,等到發現這下面藏着怎樣的“真相”後,才越是讓人後怕。
小說除“明暗并行”之外,在結構上還借鑒了《詩經》中的“重章疊唱”手法,可以二分也可以三分。若是二分,會發現第45章已經是皎皎這一世結局的預演了。若是三分,會發現第30章(“衆叛親離,屍骨無存”)和第60章(“幾回天上葬神仙,漏聲相将無斷絕”)是皎皎預感到的結局,隻不過一個會在這一世發生,另一個尚未發生,但一定會在未來的某一世發生。
在自身命運的“重章疊唱”之外,又以他人命運作為影寫。譬如以常安、吳緣、魏成的結局影寫皎皎和任行的兩世結局——上一世情路無緣,同棺而葬;這一世謀劃未成,殉情而亡——當然,隻是結局,造成結局的原因和過程是不一樣的。再譬如以樓主和筆怪的相處,作為閣主和皎皎的平行日常(不同性格版)。樓主看上去是小說中最灑脫、最玩世不恭、最萬事不萦于心的,可他卻是日複一日守着自己的好友,等着他不知何時才能聚好的魂魄。其中的辛酸感慨,與閣主是一樣的。又譬如以常樂的抑郁而終,提前告知讀者皎皎後來其實也軀體化了,雖然原因不同,且由于魄與身體的連接一直不強,又因為聚魄本就消耗身體,所以是軀體化而不自知。而在變法中唐識和吳悠那被碾碎的命運,也是在暗示任行和皎皎那同樣将被碾碎的命運,隻不過唐識尚能安葬吳悠,任行卻連皎皎的屍身都沒有。穆成格和穆成言的追求與經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是皎皎和任行在靈界線和變法線的影寫。
在“重章疊唱”和“多重影寫”之外,亦多有首尾呼應。最明顯之處則是那首尾完全颠倒的叫賣聲,以及帶着奇怪畫冊的白袍道長。相對不明顯的則是任行和閣主,二者是同一靈識的分靈。在同一個時間切面上看,可能會覺得這兩者很不像同一靈識,然而若是将故事結尾處的任行,舍去對于這一世經曆的具體記憶(也就是說沒有對于情節的預知),隻保留性格,讓其直接穿到故事開頭處的閣主身上,其實基本上是沒有什麼違和感的。文中有多處暗示他們是同一靈識,不隻是一些小習慣,其實他們的基礎性格和思維模式都是一樣的,隻不過外在表現太有迷惑性。之所以閣主比任行要内斂許多,是因為過往太過沉重,而未來又太令其擔憂,而且在少年版自己存在的情況下,會自然而然地想要為其讓步,也會控制不住地緬懷過去,所以眼裡總是藏着化不開的哀傷。
此外,亦多運用伏筆暗示。很多對話和情節,當時看來是一個意思,重讀之時才會發現是另一個意思。譬如從“再無苦楚,萬世長吉”猜到筆怪是李賀後,才會明白這位為什麼愛和名字死磕,為什麼執着于做一支筆,為什麼捉弄人時會給人畫連眉,又是在那一世受了多大的磋磨才會到了需要溫養魂魄的地步。譬如閣主在看到《朝中措》後說的那句“風光确實不錯,知道了”,其實并不是在說作為神仙知道了風光不錯,而是在說作為李白知道了,會告訴神仙的。又譬如第73章開頭便是第22章時閣主與曹丕的對話内容,而任行在看到他們看自己時退了回去,落在閣主眼裡卻是另一番意思,所以有了第23章的又一次試探。但任行以為隻是玩笑,将皎皎推了出去,閣主大概很失望吧。又譬如泸州酒坊樓上的那兩位,其實就是元白,一直記得皎皎說不想喝酒,想喝茶,所以洛陽再見時,為她做了茶。再譬如蘇轼說“你還沒給我寫過詞吧”,重音落在“詞”上,是因為皎皎真的為他寫過詩,不過不是為蘇轼這一世。而他送的《絕世好菜》,實在太過符合他的人設,但知道結局之後才會發現他是想提醒皎皎,她就是那個“絕世好菜”。再譬如故事結尾處的叫賣聲是嚴格按照發生順序對應的結局,“最新畫像,二十文你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 是對應閣主的灰飛煙滅,他的畫像也便成了遺像;“各位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 是對應皎皎在刑場;“上好桃木,去災除殃!” 是對應散魄平怨,皎皎便是那上好桃木,可以去災除殃;“包子,新鮮出鍋的包子!” 是對應曹丕用包子裡皎皎的殘魄,喚醒因神識震蕩而一直沉睡的任行;“磨剪子嘞戗菜刀!” 是對應任行用磨好的匕首自戕。而故事開頭便出現過這些叫賣聲,對應的畫像、人群、桃木、包子、匕首也在故事中多次出現。
所有這一切織成了一張巨大而細密的命運之網,将人物籠罩其中。在當時或許感觸不深,在回想之時才會發現其殘忍恐怖之處。但之所以最終會走向悲劇,并非是因為什麼不可捉摸、無可違逆的天意,人物也并非完全沒有看懂來自命運或者他人的各種暗示,隻是因着心中所求,選擇如此,甘願如此,是自由的意志走向了自己選定的結局。
2.人物塑造
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多用對比。譬如方才提到的任行和閣主、樓主和閣主。又譬如在變法上,穆相和樓主雖然都明白人性的弱點,也都在利用人性的弱點,但一個是明面上的執着,執着到生死不論、毀譽不計,“雖千萬人吾往矣”,而另一個則看上去有些遊戲人間,但其實他對于蒼生的執着是藏在玩世不恭外表下的,第9章火場裡的那句“我竟不知人命輕賤至此”便是其不小心暴露出的對于蒼生的真實态度。
再譬如太子宋溟和世子宋遊,都是因着相信終有一天能遇到自己夢見的那個人,而掙紮着活了下去,所以對皎皎的執念都是盲目而瘋狂的。而因為生活經曆的不同,宋遊覺得自由是最好的東西,所以把認為最好的自由送給了皎皎,宋溟覺得權力是最好的東西,所以一定要把權力塞給皎皎。宋遊看起來更可愛一點,是因為皎皎恰好真的愛自由。而宋溟不那麼可愛,是因為皎皎隻是把權力當作實現政治理想的工具,而宋溟為了得到權力又站在了保守派一方,所以他們之間注定是悲劇。宋溟若是生在宋遊的環境,也是可以成為宋遊的,隻是他們都太容易受環境影響而扭曲,受權力熏染而異化。
由此也可以引申出二人與任行的對比,任行的愛出發點在于皎皎,而宋遊、宋溟的愛出發點則在于自身,是希望對方能夠長成自己一直以來想象的樣子,來彌補自己、救贖自己。看起來情感濃度很高,但這些隻是執念,并不是真的了解這個人,真的愛這個人本身。
又譬如小說中的手足之情,其實是寫了很多很多對的——兄弟有蘇轼和蘇轍、曹丕和任行/閣主、穆成格和穆成言,兄妹有皎皎兄長(原諒我實在不知道他在靈界叫什麼,又不敢瞎編)和皎皎、桃溪兄長和桃溪、宋溟和宋泱,姐弟有皎皎和峣峣、常安和常樂、吳悠和吳逾,姐妹好像沒寫,但不要求血緣的話,桃溪和皎皎、皎皎和宋泱,也可以算是的。每對的相處模式都不大一樣。
蘇轼蘇轍兄弟主打的就是一個互相濾鏡八百米厚,不過若是聯系一下他們作為霍去病霍光的上一世(小說中的猜測),就會覺得這濾鏡不奇怪了。有過一個英年早逝、一個苦苦支撐的經曆,那麼到了蘇轼蘇轍那一世,自然一個是“别瞎說,我家小卯君多乖巧可愛”,一個是“别瞎說,我哥最好了,隻要他活着,我什麼都可以不要”。另外蘇轼喜愛美食這一點,好像從霍去病那一世就有體現了。當然,受宋代大環境影響的對于劉徹、衛青的口嗨,還是遭報應了(第48章末尾)。至于到了辛棄疾那一世(還是小說猜測),應該是在霍去病那一世配置的基礎上,特意多點了一個長壽屬性,可惜……
曹丕則大概是因為弟弟作為曹植的那一世留下了一些心結,對任行處于既嫌棄又寵溺,既欲适君所願又猶疑不舍的矛盾中,譬如第59章開頭那裡其實是想帶任行走的。對閣主應該是隻有既欲适君所願又猶疑不舍的矛盾,所以會為其取皎皎靈印,破了碎靈陣的識别術法,但卻又在最後一刻後悔,強行沖陣。而任行在不知道對方和自己的關系,僅有數面之緣的情況下,便展現出了不同尋常的親近,甚至有些恃寵而驕,就連下意識的吐槽都會想到他,譬如第37章的“指甘蔗為葡萄”是用的曹丕喜歡的甘蔗和葡萄。當然,曹丕應該是沒有指甘蔗為葡萄過的。
穆成格和穆成言在小說中是以年長者的身份出現,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互為知己、互相成就,哪怕知道對方是以命為祭,所以才會有那封“阿言親啟”(第86章)。而他們年少時的情誼,便隻能從那封入棺中的竹蜻蜓、親手磨制的作為加冠禮的硯台,和穆成言提起兄長時的語氣中,窺見一二了。少失雙親,想來他們是過了很長一段相依為命的日子,直到為了心中的抱負,一個長居俯仰山,一個長住傾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