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皎和她的兄長在互為知己、互相成就上也是一樣的,甚至性格思維也很像,隻不過一個更内向些,一個更外向些。性格分區雖然更像是統計學,但皎皎是intp,兄長應該是entp。這點和他們同源分裂,且很罕見地隻分出兩個,是吻合的。不過他們之間的相處沒有格言兄弟那麼溫情,反而特别孩子氣,所以皎皎會用《枯樹賦》這樣惡劣的玩笑來确保對方不會替自己散魄平怨(《枯樹賦》過分的點不在于類比秃頭,而在于這是對方某一世臨死前常念的文章,上面寄托了他對于生命、理想最深的絕望)。而兄長知道她的心思,對于她竟然要用拿這種事情開玩笑來求一個心安的做法自然又生氣又心疼,再對比一下某位說不去她就信了,自己說不去一萬個不信,非要氣一頓才心安,那麼故意吓她、捉弄她來出氣也就不奇怪了。
桃溪那邊則是很傳統的溫柔兄長,會盡己所能保護她、疼愛她,但大概也隻是盡己所能了,在強權面前是保不住妹妹的,不然桃溪也不會被征成為宮人。不過鑒于桃溪是被派來故意接近皎皎的,也不知道第65章那些話裡到底哪些是編的,哪些是真的了。前面那些很有可能是因為宋溟或者皇帝想知道,而不是真的有這麼一回事。後面說起哥哥時就像打開了話匣子,比較像是真的有這麼一回事,但也可能是桃溪單方面的濾鏡。
宋溟倒是有能力保護宋泱,對妹妹是一邊暴躁一邊有求必應,但并不能在精神上理解她,甚至會在觸及自己利益時,傷害她喜歡的人,所以會在梅任行堅持查看先帝遺體時,将其下獄(第86章)。至于沒有用刑或是殺掉,是僅有的一點顧念妹妹感受的妥協了。這點就和皎皎兄長很不一樣了,雖然都看不上梅任行,但一個不滿的點在于其沒有照顧好皎皎,一個不滿的點則在于其和自己作對,一個出發點在于妹妹,一個出發點在于自己。
姐弟和姐妹的手足之情便不在此一一列舉了。
同門之情裡,大師兄顧生寒、二師兄梅任行、小師妹何皎皎,三者之間的相處也是不大一樣的。顧生寒在師弟師妹這裡更接近于一個溫柔而嚴厲的兄長形象,會在生活上多有照顧,又在品行上多有要求。但他們的思維模式是有很大矛盾的,從第20章便開始出現了,第37章亦是如此。皎皎作為一個intp,天生好奇心旺盛,愛追根究底,必須從最底層一點一點建立邏輯大廈。倘若不能追溯到最本質最底層的地方,便總是覺得隔着一層霧,沒有真正弄明白。所以第20章中皎皎在學習三角函數時,才會把公式證明一遍,而不是像大師兄說的那樣“把公式記住,會用就行,課本總不會出錯的”。第37章中皎皎才會非要花費時間從數學上證明兩個在直覺上應該是相等的變量真的相等,不過這時皎皎已經長大,是在做研究,沒有課本可以借鑒了。這一點上梅任行反而很相像,也是天生好奇心旺盛,也願意追根究底,而且就算是自己不擅長的數理,也會陪她一起探索,一起找尋答案。
思維如此,三觀上也有不小的分歧。第32章《鬼谷子》事件,皎皎其實和任行的觀點是一樣的,覺得不過就是晦澀了一點,書在那裡,還要看怎麼用,憑什麼韓非的《說難》可以看,《鬼谷子》就不可以看。但顧生寒卻覺得這是蛇鼠之學、小人之書,觀者很有品行不端、心術不正的風險。這也照應了後文中,皎皎和任行對于穆相的算計利用并不抵觸,覺得隻要執道清正、持心光明,那麼有一點城府,用一點手段,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更何況彼之所求,亦是己之所願,估計還會覺得先生為什麼不早說,我們直接配合,實在不必猶豫不忍,故意為我們賭不入局的概率。而大師兄,文中雖然沒有寫,但也可以從第72章見面時的蒼白憔悴,猜測他得知“真相”後是怎樣的心情,會否對師父心生失望,甚至口不擇言傷了師父的心,又是怎樣在沒有靈石協助的情況下從俯仰山到的京城。
大師兄更接近于一個傳統的儒家君子,溫和守禮,正己正人。而皎皎和任行在為人上更接近于道家,自由灑脫,不喜束縛,在處世上則更接近于墨家,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帶皎皎走大概是大師兄此生唯一的私心,以為她失去肉身,散魄風險加大,便不會去了。至于換誰去,或許他并未想過這個問題,也或許他覺得誰去都好,隻要不是皎皎,又或許他隻是覺得這不道德,誰都不該去吧。客觀來說,或許真的誰都不該去,但蒼生是皎皎的執念,滅世是她無法接受的結局。隻能說大師兄是端方君子,是很好很好的人,但他們終究是走散了。第42章是物理上走散,而第72章則是徹底從精神上走散了,正如第1章中他牽着皎皎的手,說“會走散的”。
當然,梅任行也沒好到哪裡去,那時他也牽着她的手,說“會被踩成肉醬的”,最終見到的也隻剩包子裡的肉醬。至于他們之間的感情,其實我這個作者也未必能夠完全理清,但還可以作為讀者,嘗試梳理一下。少時的感情大概是“童心相合”。皎皎的童心主要體現在那強烈的好奇心與旺盛的求知欲,簡直是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而任行恰好是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答案版),且非常樂意展示自己淵博的學識和極佳的記憶,不過就算是不懂不擅長的地方,也會幫她找書或是找人,而不是為了維護自己什麼都懂的形象故意打壓。當然,偶爾會一本正經胡說八道,讓皎皎一本正經思考自己的胡說八道。任行的童心則主要體現在對皎皎更像是對一個心愛的玩具,所以給她推秋千、梳頭發、講故事、故意逗她、故意忽悠她,就像對小貓拉爪子、翻耳朵一樣。雖然有時候擺弄玩具擺弄得有些缺德(譬如剪壞劉海、打哇哇止哭),但并不帶有精神上的惡意。這點與宋溟不同,宋溟的做法更像是成年人對待一個掌中玩物,很有精神操控的意味,所以會故意掀起“抄襲”風波,将他們困在洛陽,然後自己在詩會上以上位者的身份,進行所謂的“解救”。皎皎并不排斥作為玩具,甚至有些喜歡,有時還會自己玩自己(譬如走路時喜歡讓兩位師兄把手擡高,自己拉着蕩秋千玩),但很排斥作為玩物。穆相雖然也有布局,也有算計利用,但并沒有将她視為玩物,而是視為棋子,為的也并不是自己的私心,而是為了他們共同的理想。
後來随着年歲漸長,在“童心相合”的基礎上疊加了“同心相合”,也就是在讨論大師兄的部分提到過的。任行能夠看懂她的詩歌,知道她的抱負,明白她的憂慮,因為他們本就三觀相似、性格互補。皎皎是個很不缺愛的人,她的親人給了她無數的愛與鼓勵,又不在她身上尋求榮耀、施加期待,隻是單純的愛這個人,照顧這個人,希望這個人活得舒心快樂。皎皎缺的是理解,而在山上,隻有任行、閣主、師父是真的能夠理解她。後兩者在她看來是長輩,那麼喜歡和任行在一起玩,也就不奇怪了。任行也缺理解,不過在性格上偏外向,同時又有些小自戀,是不大喜歡和另一個同樣外向、自戀的人待在一起的,就算互相很聊得來,也會有一種被搶了風頭的感覺。而皎皎偏内向,同時因為自己身體狀态很差,一動就累,所以任行的外向自戀、樂觀活潑、俏皮風趣在她看來是很可愛的,會很喜歡他身上那旺盛無比的生命力。
不過雖然說着“同心相合”,但那是在三觀思維、理想抱負上,在感情上二人是有分歧的。皎皎作為intp,天生情緒淡薄,又因為魄的缺失,以及魄與魂、身的連接較弱,加重了這一特點。基本上隻能靠着一點微弱的身體反應,用邏輯反推自己處在何種情緒中。所以她也不知道自己對任行的感情是不是愛情,隻知道和他待在一起很舒服,比和其他任何人待在一起都舒服,可以一生一世待在一起也不會覺得辛苦厭煩,但書上說的害羞心動、臉紅心跳等等,是沒有的。而且由于親眼目睹大貓拖死小貓的悲劇,潛意識裡是不想和任何人深度綁定的,覺得綁在一起隻會拖着對方一起死,所以會不斷安慰對方,告訴對方我的死沒什麼的,如果你怕與我分離,那麼我可以保證一定會回來看你。更何況對方從未明白告知喜歡自己,所以也沒有将自己的心意說出口。
梅任行這邊則是一直知道自己愛皎皎,也很清楚這份愛在與日俱增,直到蝕骨刻魂,再難磨滅。之所以沒有說出口,是因為皎皎那天生遲鈍的性子與極其不像人的氣質,使得他總在懷疑也許對方對自己的好,隻是因為自己是世人當中的一個,且湊巧離她近、合得來罷了。所以不敢明白告知,總是旁敲側擊,明知生死不是界限,也從未真的将生死當作界限,卻還是希望能從其中找到偏愛的證據。一開始是希望皎皎能為自己多活一些時候,所以故意說反話(第17章、第28章、第32章),想要皎皎說她不會短折而死。後來是既然你不願與我同活,那我便與你同死,“你去哪兒我就去哪兒”(第38章),希望對方說“好啊,我們永遠在一起”。再後來則是讓她一定要記得回來看自己,不然就去她墳頭胡亂彈琴,吵得她不得安甯(第54章、第58章)。可惜皎皎沒有看出他實際想問什麼,以為他隻是有些分離焦慮,所以給出的答案總是起了反效果。
二人被困入宮城(第62章)之後,梅任行才終于從皎皎對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偏愛、心疼與維護中,确定了對方的心意,知道哪怕不是愛情,自己也是她心中很重要很重要的人。然而從在石壁上刻下《祭天地文》開始(第58章),便已決意替皎皎去冒風險,很可能一去不歸。所以直到最後,也不敢将愛意明白告知,隻敢用玩笑的方式說出來(第68章)。皎皎在猜出穆相的變法布局之前,一直在推開任行,一直在回避對方對于生死與共的決絕。而在猜出之後,才真正開始願意和對方綁在一起——若是為了愛情,不必生死與共,但若是為了我們共同的理想,可以。然而這隻是對于生死,也就是變法線的結局。對于灰飛煙滅的風險,她依舊在猶豫,畢竟任行很不适合,灰飛煙滅的風險遠高于自己。所以在得知任行抛下自己,替自己而去時,一方面覺得“你不是說我們要一起面對嗎”,一方面又覺得自己以往也在不斷推開,實在沒有理由指責對方,一方面覺得“明明不适合,為什麼還要嘗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太過自私,明明已經讓對方承受過太多次失去自己的風險。而結果也确如所料,好在最後皎皎将任行救了回來,也成功散魄平怨,隻是如上一世一般,在散魄之外少了一魂,但誰都沒有灰飛煙滅。這已經算是所能達到的最好的結局。而下一世,他們大概也不會再出現一個抛下另一個、獨自去面對風險的情況了。大概會用什麼辦法,将命運相連吧。具體是怎樣,我便不知道了。
總之,二人的情感發展,和任行在第36章抽到的簽其實是對應的。先是《長相思》中的“美人如花隔雲端”,再是 《白頭吟》中的“誰使女蘿枝,而來強萦抱”,再是《洛神賦》中的“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可惜結局也正如《白頭吟》最後一句所說,“古來得意不相負,隻今惟見青陵台”。而當初上元節送的匕首,也同那匕首雕刻出的石像一起,被收到了儲樂閣中(番外)。下一世的他們,并不知道上面承載了怎樣的故事,正如這一世的他們,并不知道上一世留下的石碑,乃至整座俯仰山,究竟承載着怎樣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