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不成讓百姓們不交稅才叫明君?
百姓們不交賦稅,不服徭役,這還叫百姓嗎,幹脆讓他們來當官當皇帝算了。
太子同樣不理解,天幕說他不好,他覺得有失偏頗,語氣難掩委屈:“我知道百姓過的難,日子不容易,沒有抗壓能力,若是遇到災荒年會活不下去,我正是知道他們的難處,體諒他們的不易才會減輕賦稅,這還不夠嗎?”
在地裡耕種忙碌的百姓,聽到天幕說下一任皇帝會大幅度減稅,個個喜笑顔開。
他們一輩子都在地裡打轉,隻求能夠安穩活下去,賦稅交少一點,天災少一點,地裡糧食多長一點,管着他們的官吏都是青天大老爺就更好了。
【懷帝時期,稅額規定隻有三十稅一。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今年地裡一共種出了三十份糧食,朝廷隻會收走一份。懷帝減賦稅的初衷,我相信他是為了百姓,但這裡面可供操作的地方太多了。
他登基之初,在民間的名聲很不錯,但也隻是聽着好聽,百姓們并沒有得到什麼實惠,或者說得到的實惠很少。】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一件事,懷帝減輕的賦稅僅僅是田稅,人頭稅非常嚴重,一點沒減,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大晉賦稅的大頭是人頭稅。
大人小孩都得交稅,如果一家有五口人,那麼這五口人都得交稅,而不是像很多言情小說寫的那樣,一家隻用交一份稅,或者是大人交,小孩子不用交。
之前熱播的一部以種田為題材的古裝劇,火到路邊老太太都知道,裡面女主角嫁人了,覺得婆家總是叫她丈夫去服徭役很不公,和公婆叔嫂争鋒相對,想分家靠雙手打拼過好日子。大姐,你分家了,你也得讓你男人服徭役好嗎,該交的人頭稅依舊得交,不分家大家湊在一起還能報團取暖。不過抛開事實不談,劇情還是挺爽的,雖然邏輯是個硬傷。】
百姓們議論紛紛。
“什麼是電視劇?”
“話本戲劇一類的東西吧。”有點見識的人說,“吳老爺上個月過壽,不僅發話說要減租,他還叫了戲班子唱戲,咱們不是都過去看了嗎?天幕說的電視劇應該就跟唱戲差不多。要是能天天看就好了,貴人們就是會享受。”滿臉回味。
“怎麼可能讓你天天看,你不種地幹活了?”一句話把人拉回現實。
【另外,大晉對女性有特别的規定,14到29歲未出嫁的女性,一個人要交5個人的稅。可見,古代剩女的日子不好過,交的單身稅太貴了,誰單身的起啊。
這才是逼婚的正确手段,不跟你來硬的,而是用收稅來解決這件事。想單身你就交稅,沒有錢交不起稅,那就沒辦法了,老老實實的嫁人吧,這可比直接逼婚或者強行配婚高明多了。】
【當時大晉平均一戶五口家庭的糧食收入大約為3000錢,有收入還得算開支,比如繳納田租人頭稅、祭祀、人情往來、醫藥費、糧種飼料、農具,一家幾口人吃的糧食、鹽,穿的衣服,一年下來,百姓存不了幾個錢。】
【沒有代入感,你們就想想自己一個月工資3000,房貸車貸奶粉錢,還有你的吃喝穿用,你能存錢不?】
【大晉土地的所有權屬于農民私有,耕者有其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土地可以買賣,就形成了兼并,地主豪強及商賈手中的地就越多。
農民賣了地變成佃農,地主對佃農的租額很高,高到十稅五,地主卻僅僅隻需要向朝廷繳納三十分之一的稅。佃農不僅要給地主交租,還得給朝廷交人頭稅,你不一定有地,但你一定是個人,是人就得交人頭稅。
所以我才會說懷帝的政策,百姓沒有得到實惠,受惠的是地主豪強。朝廷隻管能夠收到稅,不會管這田是百姓的還是地主的。公賦既重,私斂又深,不外乎如是。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地主豪強抓住機會,不斷兼并土地擴張勢力。】
出身地方豪強的大臣們垂眸不說話,心裡暗暗可惜,要是在位的是太子就好了,當今陛下強勢,又有手腕,能穩穩壓制住朝中大臣和地方豪強,太子則不同。
太子如同被驚雷擊重,既震驚百姓要交如此多不同名目的賦稅,又如撥雲見日,明白天幕為什麼會說他的政策隻起到了一個宣傳作用,民卻無實惠。
永興帝冷笑,太子的本意是好的,都是這些碩鼠扭曲了他的好意。
殷璋長歎了一聲,還好這輩子他是皇子,衣食無憂。
他相信朝廷要一成,百姓們交的絕不止是一成,上上下下的小吏到官員都會拿一點。畢竟你不拿,我不拿,大人怎麼拿?大人不拿,朝廷和皇帝怎麼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