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殷明繼位沒有一點風波,平帝和他之間的權力交接順利,國家平穩過渡,不像大黎,每次新帝繼位都會伴随着腥風血雨,殺的人頭滾滾。晉懷帝為什麼這麼順利?繼位過程之輕松,宛如出門溜達就撿到一個皇位,這得歸功于他嫡長子的身份。
在大晉,大家承認的是嫡長子繼承制,維護的是以親疏有别、長幼有序、尊卑有序、貴賤有等為核心的宗法制。後世諸多朝代,基本也是優先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有人可能會問,不是嫡長子有機會上位當皇帝嗎?不可以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嗎?可以是可以,但父死子繼這種優勝劣汰繼承制,跟大黎的玄武門繼承制一樣,弊大于利,嫡長子繼承制更穩定。
大晉前期,必須得嫡長子才能當皇帝,不是皇帝是嫡子控,而是有現實原因。
大晉之前的大勤、大項兩朝是二世而亡,這很可怕。一個不好,大晉說不定得跟着二世而亡。晉安帝雖然時常被網友笑稱是愛哭包,嘤嘤怪,可他當時的壓力确實很大。哭,既是他的執政風格,也是他釋放壓力的方法。】
永興帝歎氣,他年幼不懂事的時候,會憤懑不平先帝對他的忽視,但等他懂事,知道先帝承受的巨大壓力後,他就不怪先帝了。
至于先帝沒給他父愛,晚年壓力減小,一腔父愛全給了寵妃為他生的幼子梁王身上,永興帝不生氣。他現在很大度,那些過往舊事他皆已看淡,反正他已經把梁王收拾了,他不跟死人計較。
【誰嫡誰長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會有人争議,能力這玩意太主觀、太不靠譜了。你覺得你行,他覺得他行,奪嫡大舞台,有夢你就來,大家紛紛搞事,群魔亂舞,也不管自己是龍還是菜雞。】
諸皇子:“......”怎麼感覺天幕是在點他們?越想越覺得是。
公卿大臣們想了想近些年朝廷的形勢,表情有些微妙,可不就是群魔亂舞嗎。
你敢信有皇子問也不問你,就擅自将你加到他的隊伍中嗎?自己清清白白的一個大臣,就這麼莫名其妙成為他的人。老天爺,冤枉死了,每天都想請蒼天,辨忠奸!
甚至有皇子為了想要你支持他,帶着錢跑到府上賄賂你,你要是不答應,他就威脅你,他要進宮向皇帝誣陷你撺掇他奪嫡。暫且不提這直白的威脅,既然是賄賂,好歹把錢給到位,給他們的錢還沒有他們的俸祿高,誰會答應跟着幹?
煩不勝煩下,他們多次上奏章想讓諸皇子去封地。
好說歹說,口水費了幾籮筐,永興帝就是不同意。有時候他們都懷疑,是不是永興帝猜出他們不想給他廟号的想法了,不然他怎麼能夠眼睜睜看着他們被皇子們如此折磨。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穩定,不過你要着實是雄才大略,萬衆歸心,兄弟們和你相比,你能對他們形成降維打擊,那你放心,皇帝會将立賢這玩意扒拉出來,親自為你站隊,大儒也會為你辯經,辦法總比問題多。
到平帝時期,大晉已經沒有了二世而亡的危機,對于繼承人的選擇,不用再僵硬固定在嫡長子身上,但他還是立了懷帝這個嫡長子,不僅僅是他疼懷帝,更是因為懷帝比其餘皇子優秀。】
【西晉還好,到了東晉,嫡長子身份有優勢,但想當皇帝還不夠。東晉的皇帝幾乎個個都是卷王,光文帝的基因屬實是好,東晉是個怪物房,想要當皇帝,你就得卷過别人,嫡長子更得卷,嫡長子身份僅僅隻是入場券。不卷,你就算是嫡長子也不行,皇帝會選擇更優秀的繼承人。
每一個皇帝,在一個優秀的繼承人面前,即使是嫡長子也得讓位,畢竟你不行,不能攔着别人,别占着茅坑不拉屎。】
【制度最終還是由人來實行,這也說明嫡長子繼承制并沒有那麼天經地義順理成章。如果是其他皇子來攻擊嫡長子還好,嫡長子有先發優勢積累政治資本,可以壓制甚至玩死他的弟弟們,但要是當皇帝的爹下場攻擊,結局可想而知,大慶朝就有一個太子被親爹帶頭攻擊的真實例子。】
【扯遠了,回歸正題。太子殷明繼位,改年号建和。建和二年,因病去世,谥号晉懷帝,在史書上的存在感比不過他的兩個弟弟。】
聽到天幕的話,永興帝臉色倏變,悲從中來,眼淚冒出來從臉上劃落:“隻在位兩年,太子啊,你是讓朕白發人送黑發人。”壽命何其短暫,他不接受。
太子心裡也很難受。
殷璋半晌說不出話來,他已經盡量把太子的壽命往低了數,結果還是數多了。
大臣們面面相觑,太子的壽命确實太短了些,難怪他們會将“懷”字定為他的谥号。太子留下的子嗣年幼,即使占了大宗的名頭,也壓不住太子的兄弟們,主弱臣強,怪不得最後是太子的弟弟當皇帝。
【懷帝執政期間沒有出色的政績,和他父皇一樣對内寬弘恭儉,施行仁政,對外體察民間疾苦,輕徭薄賦。較為出名的是他減輕賦稅,将大晉的賦稅,一股氣減到三十稅一。大家乍一聽是不是感覺他是個明君,覺得他很愛民?】
永興帝眉頭皺起,天幕是什麼意思,太子這還不夠英明嗎?
大臣們各自在心裡揣摩天幕說這話的用意,有些心裡有數的相互看了一眼,深呼吸一口氣,等着天幕繼續說下去。有些則是一臉不滿,險些對天幕破口大罵。但凡天幕下一句說太子不是明君,他們都得抨擊斥責天幕是歪門邪道、妖言惑衆!
怎麼,太子減稅減到這種程度,天幕不加以贊賞,竟覺得他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