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恩斯回到家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忍不住走進了鋼琴房,打開蓋在紙盒上的布條,拿出了那幅《夜莺》。
由于色彩鮮明,那朵嬌豔欲滴的血紅色玫瑰花總是率先映入眼簾。但這一次,查恩斯的視線卻不住地在玫瑰花底部的那些滿是尖刺的荊棘叢中來回找尋。因為有了目标,他很快就看見了花下那隻胸口被刺穿的夜莺。
《夜莺與玫瑰》——唯美主義作家王爾德筆下一個脍炙人口的童話故事。教授的女兒向青年學生提出了,需要對方獻上一朵紅玫瑰才能共舞一曲的要求,然而天寒地凍,正值青年學生因尋覓不到一朵盛開的紅玫瑰而悲泣時,夜莺聽見了他誠摯的願望,便毅然決定用自己的生命之血培育一朵紅玫瑰,為他們的愛情獻上祝福。
而這幅畫描繪的就是這樣一段内容:夜莺将胸脯抵在玫瑰樹的尖刺上,讓溫熱鮮活的血液随着徹夜的歌聲流入紅玫瑰樹幹枯的軀幹,終于讓一朵血紅色的玫瑰在寒夜中怒放,而它自己卻聲嘶力竭、耗盡心血,墜落在荊棘之中,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顯然,夜莺為有情之人的無私奉獻令人稱頌。自這樣一個傳達對唯美心靈的追求的故事發表并流傳一時開始,便不乏有借之表達自己真摯情感的文學作品誕生,更有将這個故事更清晰直觀地展現在衆人眼前的諸多繪畫。但值得注意的是,比起絕大部分畫作描繪的都是夜莺胸口淌着血歌唱的畫面——故事中最為震撼人心的場景,這幅畫對于角度的選擇卻尤為奇怪。月夜還是月夜,玫瑰還是玫瑰……但夜莺卻竟是已經死去的夜莺,而且深深地掩埋在荊棘纏縛的草地之中,若不仔細觀察,幾乎都很難發覺它的存在,就更别提讓人感受其張揚的對于他人愛情而甘願犧牲自己的偉大精神了……雖然叫做《夜莺》,但比起欣賞夜莺,倒更像是讓人來欣賞成果——這朵美麗的玫瑰花的。(所以查恩斯也一度将這幅畫稱呼為“玫瑰花”。)
至于這樣做的意義……都說任何創作往往都反映着作者本人的心态。查恩斯凝視着畫中不起眼的夜莺,想象作畫者在腦海中構思的是否是通過一種壓抑的、沉寂的、黯淡的,塵埃落定的死亡靜态來更深層次地塑造夜莺,像是将故事後半段的荒誕和悲涼也刻畫其中。因為當青年學生為心愛之人獻上這朵來之不易的紅玫瑰時,高貴的小姐卻說:“它怎能與我的晚禮服相配?”仍是拒絕了青年學生的求愛;再之後,青年學生便憤而将它“扔到了街道上,滾落到陰溝裡,接着,一隻車輪又重重地從它身上碾壓了過去”——就像這殘破的夜莺的屍體一般。
這無人珍視的付出。
查恩斯感到心髒抽疼了一下,不得不将目光從畫面上轉移開來,才覺得呼吸順暢了些許。他不禁想到作畫者——蘭森·格蘭德是否也經曆了什麼,否則又怎能畫出飽含如此晦澀又深刻情感的畫作?
不過好在……現在會有人願意珍視它了。
那個一眼就注意到了夜莺的人——一眼就認出了蘭森·格蘭德是他的“命定之愛”的人……一定會願意珍視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