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不少都是婦人和孩子。
她們的丈夫,她們孩子的父親,或因繁重的徭役去世,或正不知在何處服徭役有家不得歸。
她們隻能用一盞盞河燈,寄托滿腔的思念與控訴。
她們憤恨着這個世道,卻又以同等的熱情期待着明天。
對未來沒有期待的人是不會祈願的。
她們對未來有着期望,所以以河燈作為載體,表達着她們對生活的熱情,和面臨命運不公時的頑強不屈。
許清徽有被這份虔誠感染到。
穿越了這麼久,她第一次與這個時代的人真正共情。
但同時,她也深深地産生了對這個時代之中的人的同情。
無論是因生産力底下而導緻的面臨自然災害時的無能為力,還是因落後的體制而産生的對底層人民的壓迫。
許清徽都覺得,他們所承受的苦難遠超過了作為人應該承受的範疇。
隻是如今她也身處這個世道之中,能自保已不易,哪裡又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呢,更别提改變這個世道了。
許清徽點燃蓮蓬中心的蠟燭,燭光燃起,将蓮蓬四壁和她的臉都照得暖黃。
她将這盞小小的燈放入河中,輕輕向河中心一推。
簡陋的小河燈受力旋轉傾斜,最後又穩穩地直立,随河水越漂越遠。
燈雖簡陋,心意卻并不簡陋。
許清徽站在岸邊出神。
她自己沒有什麼想求的東西,便替這岸上的人們祈求風調雨順、阖家平安吧。
*
次日清晨,太陽還未升起,曙光已經照亮了半邊天空,看來今天會是個難得的晴天。
許清徽等人将收拾好的東西裝上小船,清點好後就準備離開了。
一回頭卻看見了三人從未敢設想過的場景。
村正領着一大幫村民,前來送他們,浩浩湯湯。
清晨的鳥叫蟲鳴聲中,上高村的人扶老攜幼前來,手中還拎着他們為數不多的食物。
“三位大人連日來辛苦了!”
村正代替衆村民向許清徽三人表達了感謝,遞上了吃食和蓑衣。
“我們也沒有什麼可以相送的,這些東西是個心意,還請一定收下。”
言畢村正率先向三人鞠了一躬,其他人也紛紛效仿。
衆人真誠地表達着感激之情,連尚未開蒙的孩童都有樣學樣地作揖感謝。
“諸位快快請起,這如何使得。”
三人連忙回禮,扶起村正和其他人。
“三位大人為我等解決了水患和食物等大問題,于我上高村有大恩。”
村正言辭懇切。
許清徽從沒想到過,有一天會收到這麼多人的的感謝,更沒想到她所做的事對其他人而言會産生這麼大的影響,她的心中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充盈和價值感。
最後三人還是收下了村正送過來的蓑衣,但象征性地拿了一點食物,畢竟村子裡食物本就不多。
小舟駛離岸邊,逆流而上,返航複命。
許清徽看着岸邊揮手送别的人們越來越小,最終消失不見。
但他們給許清徽帶來的影響,卻在她心中久久難以散去。
*
回航途中,許清徽整理好當前能搜集到的所有信息,認真複盤了整個龍栖縣積水的情況。
終于想到了一條比較好的解決途徑,便是——以工代赈。
可以參考上高村的成功經驗,在其他河道淤積嚴重的地方,也一樣發動百姓參與到清淤工程中來。
如此既節省了需要調配的治水吏數量,又極快地提高了清淤速度、節省了時間。
隻是清淤工具當前尚且掌握在官府手中,不允許私自流傳到民間。
得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才是。
但是還是先想清楚如果真的以工代赈,具體能如何實施吧。
許清徽将自己的想法與鄭問渠和王洽說了,三人認真探讨了這個方案的可行性。
雖然在他二人都覺得這個想法有些超前,但認真思考過後認同這是一個非常好且合适的解決辦法。
甚至鄭問渠在許清徽的啟發下,補充了很多細節,使得具體的實施方案可以更适合這個時代,更具有可操作性。
最後王洽進行了全面的整理和記錄。
三人懷着激動又忐忑的心情,等待着回去複命時禀告縣丞杜衾年。
“想不到三弟居然能知道這麼多東西。”
鄭問渠贊歎道。
在他眼中,這個三弟許罄平日裡一直都是一副文文弱弱的樣子,做事也溫吞,不緊不慢,不争不搶。
沒想到一出聲便是這麼靠譜的主意。
“哪裡,小弟隻是碰巧想到了而已。還是二哥進行了如此詳細的分析推演,才使得這個對策能有可行性。也多虧大哥幫我們梳理、分析和記錄,否則這些東西說完可能就忘了。”
許清徽将自己降低,将功勞都推到了鄭問渠和王洽身上,三言兩語将自己的作用淡化。
完全沒有顯露正是在許清徽的引導之下,鄭問渠和王洽才能避免很多錯誤的思路,得出最終的切實可行的結果。
鄭問渠感覺哪裡有點不對,但又想不出來,最後隻覺得許清徽說得很有道理。
說得也是,沒有他和王洽,僅靠他這個傻三弟怎麼可能想得出這麼好的點子嘛。